糖尿病在中国:一场严峻的挑战与不断的
的数据显示,我国20岁以上成人中的糖尿病患者数量惊人,达到了9240万,患病率高达9.7%。更令人担忧的是,每四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处于高血糖状态,即糖尿病前期。这场健康危机中的大部分患者,即60.7%,尚未得到诊断,无法及早接受有效的治疗和教育。这一严峻形势促使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采取行动,决定自去年起,将每年的11月7日定为“糖尿病规范注射日”。
糖尿病这场“来势凶猛”的挑战,让我国的医疗专家深感忧虑。孙子林教授,作为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的教育和管理学组副组长以及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内分泌科的博士生导师,强调公众对糖尿病防治知识的认知程度普遍较低,患者对胰岛素知识、饮食以及足部护理等知识的掌握情况尤其糟糕。
糖尿病是一种进展性疾病,胰岛素治疗是控制血糖的重要手段。尽管全球医生已达成共识,及时使用胰岛素能提高血糖达标率,但在我国,糖尿病血糖达标率仍只有四分之一。已经使用胰岛素的患者中,血糖达标率也仅为37%。大部分患者对胰岛素注射技术掌握不到位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内分泌科的金晖副主任医师指出,注射部位的科学轮换、正确的注射手法等都是影响胰岛素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不正确的注射方式可能导致低血糖等严重后果。他建议,注射部位应分为四个等分区域,按顺时针方向进行轮换,每次注射点都应间隔至少一厘米。
为了改善这一现状,“糖尿病规范注射日”应运而生,旨在提高患者和医护人员的注射技术,提高血糖达标率。这个特殊的日子不仅提出了“规范注射、安全达标”的口号,还致力于实现“三多三少”——了解多一些、规范多一些、血糖达标多一些;误区少一些、并发症少一些、生命的代价少一些。
为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正确的糖尿病知识和注射技术,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和东南大学糖尿病研究所联合举办了大型糖尿病教育主题活动。活动现场,内分泌科的专家和护师们详细讲解了规范注射的方式和方法,为广大糖尿病患者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糖尿病在中国正面临着一场严峻的挑战。但与此我们也在不断地、学习和进步。从“糖尿病规范注射日”的设立到各类教育活动的开展,我们看到了对抗这场健康危机的决心和希望。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为糖尿病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奋斗。胰岛素吸收的速度由快到慢,依次为腹部、上臂、臀部和大腿。在掌握胰岛素注射技巧时,注射部位的选取十分重要。若用餐时间可能提前,腹部是首选的注射部位;若用餐时间推迟,则建议选择大腿部位注射。
一项调查显示约41%的糖尿病患者因为频繁在同一部位注射导致皮下脂肪增生硬结。一旦注射部位出现疼痛、凹陷或硬结等现象,应立即停止在该部位注射,直至症状消失。针对不同的胰岛素类型和起效时间,注射部位也有所不同。例如,短效胰岛素首选腹部注射,而预混胰岛素及类似物在早晚餐前的注射部位选择则有所不同,以避免夜间低血糖的发生。
注射笔用针头的选择也至关重要。选择合适的针头长度应充分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药理学和心理学等因素。必须遵守一针一换的原则,避免多次使用同一针头。这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疼痛,而且可能导致皮下脂肪增生或其他意外情况。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患者,推荐使用长度为4、5或6毫米的针头。对于身材较瘦或选择在四肢部位注射的患者,捏起皮肤形成皮褶后再行注射。对于成人患者,包括肥胖患者,推荐使用4毫米、5毫米和6毫米的针头,通常无需捏起皮肤,特别是使用4毫米针头时。
胰岛素是一种精细的蛋白质分子,其稳定性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温度、光照和振动等。其保存方法也需特别注意。未开封的胰岛素应储藏在2至8摄氏度的环境中,避免阳光直射和反复震荡。已开封的胰岛素可在室温下保存并在28天内使用,但存放时间越长,药效会越差。
有些患者认为使用胰岛素会上瘾,这是一种误解。胰岛素是人自身分泌的一种生理性激素,没有成瘾性。当身体自身分泌的胰岛素不足时,外源性注射胰岛素是维持机体血糖正常的需要。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明确指出,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若口服降糖药治疗三个月后血糖仍不达标,应及时启用胰岛素进行降糖治疗。长期血糖不达标会导致各种并发症,严重危害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专家建议多数糖尿病患者应尽早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通过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我们可以减少或延缓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最终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