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学后,空旷的教室里只剩下茵茵独自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沉默寡言,心事重重。她的沉默持续了很长时间,直到班主任返室取手机时才被注意到。
班主任的关切追问让茵茵的情绪瞬间崩溃,她趴在桌上放声大哭。当她挪开座位时,身下显现出一片血迹。这个12岁的女孩并不知道自己来月经了,对于月经对女性身体的意义一无所知。她的父母常年在外务工,从未与她谈及即将到来的身体变化。
山东省青少年研究所的魏晓娟副教授对农村青少年问题进行了长达11年的研究。她表示,类似的情况绝非个例,每次接触都让她感到震惊和痛心。2014年7月,山东东平发生的初中女生性侵悲剧将农村留守儿童青春期问题推向公众视野。青春期叛逆、性教育匮乏、家庭和学校教育缺失,这些问题相互交织,使得农村留守儿童的青春期面临更多风险。
全国妇联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多达6102.55万人,占农村儿童的37.7%。其中,12至17岁的留守儿童所占比例为29.62%。心理学将青春期称为“暴风骤雨期”,身心发育不协调、性意识萌发、独立意识觉醒,这些都可能使青春期孩子充满困惑和矛盾,甚至产生叛逆心理。加之亲情缺失、监管不力和教育不足,农村留守儿童的青春期变得更加复杂和艰难。
吕德文是一位华中科技大学的年轻学者,他在8年的驻村调查生涯中走访了数十个村庄。他对青春期留守儿童的生存状态有着深刻的印象。“很多孩子处于无助的境地。”吕德文表示。在湖南的一个农村,一名留守女孩因和同学相处困难而辍学回家。尽管吕德文尽力劝说,女孩最终还是选择南下广东投奔父母。据吕德文观察,农村初中的辍学率较高,有的地方甚至高达一半,其中留守儿童占多数。这些问题儿童往往采用不成熟的方式解决问题或选择逃避。
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发布的研究报告还显示,有三分之一的15至17岁农村留守少年在年轻时便开始外出打工。在吕德文看来,这些孩子没有安全感,需要面对很多问题,但却无力承担,容易陷入自我放弃的境地。魏晓娟讲述了一个揪心的个案:一个16岁的女孩早恋怀孕并辍学与男友同居。还有更多的个案反映出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不当的同伴关系、社会青年的诱惑等。这些问题在农村留守儿童中尤为突出。
农村中学的教育现状也不容乐观。一些农村中学校长坦言,他们的学校留守儿童比例高达80%,但性教育几乎为零。这种状况在周边农村中学同样普遍存在。这个时代的孩子们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他们需要更多的关注和关怀来帮助他们度过这个充满困惑和矛盾的时期。青春期留守儿童:孤独中的健康挑战与成长困境
青春期的孩子们正在经历着身份认同的迷茫和对自我价值的,而对于那些留守的儿童来说,他们的这段旅程尤为艰难。魏晓娟指出,这群孩子面临着多重困境:缺乏青春期相关的知识,对性及生殖健康知识的了解严重不足;他们在情感和认知上对成长抱有担忧和迷茫,急需正确的引导;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尚待提高,面临着意外伤害的风险。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青春期留守儿童中的女童,她们在面临这些挑战时显得更为脆弱。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发布的报告揭示,九成的女童在青春期生理变化时感到无助和害怕。
童小军,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少年儿童研究所的所长,通过深入的研究发现,这些留守儿童的青春期经历十分孤独。他们与同伴、老师、家人的交流较少,课余时间主要围绕在家务和农活中。他们渴望得到关注和回应,但在成长过程中却常常得不到父母的陪伴和指引。青春期的孩子们正经历着人生中的关键时期,他们需要得到正确的指导和回应,以帮助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做出正确的选择。对于这些留守儿童来说,父母的爱和引导常常是一种奢望。
在这些青春期的农村留守儿童中,不良行为甚至犯罪行为的发生并非偶然。山东省菏泽市中级人民法院少年审判庭的法官于莉指出,留守儿童犯罪的比例正在逐年上升。这些孩子的是非观念模糊,犯罪动机不明确,手段残忍。他们处于一个特殊的生长发育期,心理极不稳定,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和唆使。许多孩子的命运因为一次错误的选择而发生了巨变。即使面对法律的制裁,他们的未来仍然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挑战。
蒋勇,单县人民法院少年审判庭的前法官,分享了一个令人痛心的案例。一个16岁的男孩因为一次偶然的决策错误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如果他能得到父母的关爱和引导,这些不良行为或许可以得到遏制。这些孩子的父母往往因为外出务工而无法给予他们应有的关怀。学校在这方面的教育也显得尤为缺失,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和法制教育设施及课程。这些孩子甚至连最基本的法律常识都不了解。这些案件的发生看似偶然,实则是家庭、学校教育和环境长期缺失的积累结果。
青春期留守儿童面临着多重困境和挑战。他们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他们需要正确的引导和关怀,以帮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做出正确的选择。也需要加强相关的教育和宣传,提高他们对法律和自我保护的认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这些孩子创造一个更好的未来。这一问题已迫在眉睫,亟待解决
随着研究的深入,个案的积累让吕德文对该群体的担忧与日俱增。“他们的境遇显然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人口大规模流动密切相关。”这一问题不仅关乎个体的命运,更是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魏晓娟看来,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源并不仅仅是贫困、留守或教育不力等单一原因,而是多个因素的累积效应。若解决不当,将直接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甚至阻碍人口整体素质的提升,影响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以及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这一问题已经到了必须要解决的程度。”吕德文强调,否则这部分群体的上升空间将被堵塞,底层社会有可能固化。
那么,谁来呵护他们的青春期?如何呵护?
魏晓娟建议,教育部门应致力于开发和完善相关教材和课程建设,切实开展好青春期教育。利用学校这个平台,对家长进行教育和必要培训,提升他们在性教育方面的能力。对留守儿童的法制教育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一项由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和中国公安大学联合开展的针对未成年人犯罪心理路径和行为路径的研究显示,从十三四岁起就应关注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为此,谢萍建议加强学校、社区、村委的引导作用,借鉴发达国家将问题少年纳入司法程序的模式,并加强教育、民政、司法等部门的联动。
实践中,保护儿童的努力已经开始。童小军介绍,从2010年起,民政部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在边远、贫困、少数民族聚居的120个村开展为期10年的试点工作。这些村庄设置了儿童福利主任岗位,并建立“儿童之家”活动场所,效果比较理想。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意识到孩子的问题需要更多关注。
于莉则利用自己的空闲时间,深入菏泽的农村中学进行普法教育,告诉这些青春期的孩子如何自我保护,如何面对难以启齿的性问题,最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对错误的行为说“不”。
每一个孩子都是社会的未来,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如何更好地呵护他们,是每一个人、每一个社区、每一个部门都需要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