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急救体系:医生流失背后的挑战与困境
近日,上海的一则悲剧引起了广泛关注:一位市民因急救车延误而不幸离世。背后的原因,竟然是急救人员的短缺。北京是否也面临同样的困境呢?北京青年报的记者深入调查后,揭示了背后的真相。
现场直击:一次紧张的急救任务
1月10日的午后,阳光照射在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但在急救医生王振华的眼中,却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战斗。刚结束一次急救任务的王振华,还未吃完手中的盒饭,电话再次响起。一位年近九旬的老人在家中摔伤,需要紧急救治。没有丝毫犹豫,王振华迅速放下未完成的午餐,穿上外套,冲向门外。急救车已经启动,担架员、护士都已经做好准备,只等医生的指令。这是一支由医生、护士、司机和担架员组成的四人小组,他们是急危重症患者的希望。
到达患者家中后,王振华了解到老人是在家中不慎摔倒的。经过初步检查,老人的血压极高,需要立刻降压并选择合适的医院进行治疗。她和团队成员迅速行动,将老人从床上稳稳地抬到担架上。虽然天气寒冷,但王振华和团队成员们的脸上都流露出坚定的神情。
现状剖析:人员短缺背后的原因
在这紧张而有序的急救背后,隐藏着巨大的挑战。刘红梅为记者算了一笔账:北京每天需要至少700名医生三班倒为市民提供急救服务。但现实情况是,急救医生的数量远远达不到这一标准。据统计,去年就有18名急救医生离职,其中一些人选择了去二、三级医院急诊科工作,有些人则选择了转行。而新人招聘更是困难重重,尽管120急救中心常年公开招聘有经验的急救医生,但基本无人应聘。去年计划招聘的20名医生,实际应聘者仅有4人。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高风险、常挨打、职业感差、收入低成为了急救医生频频离职的四大原因。在急救工作中,医生不仅要面对突发的医疗风险,还要应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使得许多急救医生感到压力巨大。
未来展望:寻找解决方案
面对这一困境,北京市卫生局已经计划增加医疗救护员这一新职业来缓解急救医生人手少的现状。仅仅增加人数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何提高急救医生的待遇、增强他们的职业认同感、降低工作压力,成为了摆在这一领域面前的重大挑战。社会也需要更加理解和尊重这一职业,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和关心。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每一个急需救助的生命都能得到及时的帮助和支持。急救医生,一支行走在生死边缘的勇者队伍。他们的职责,既充满了巨大的技术挑战,也包含了无法预知的职业风险。相对于医院急诊科医生的日常工作,急救医生面对的技术难度更高。他们被要求在没有X光、核磁、CT等大型辅助检查设备的支援下,迅速对患者的病情做出准确判断,并给出相应的治疗建议。这种决断的瞬间,稍有差池就可能引发医疗事故,他们需要承担的医疗责任重大而深远。
职业风险并非急救医生所面临的唯一挑战。他们还常常遭遇患者的隐瞒和误解。面对一些传染病患者,由于担心急救车不会接受转运,他们故意隐瞒自己的病情。在这种情况下,急救医生可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选择了低级别的防护措施,比如只佩戴普通口罩就进行转运活动期结核病患者的工作。这不仅让急救医生面临极高的被传染风险,也让他们时刻处于紧张与不安之中。
除了这些隐形的风险,急救医生还经常遭遇暴力对待。刘红梅手中的医生被打情况说明,记录了一次令人心痛的暴力事件。去年10月的一个夜晚,急救车被呼叫到万寿路口,面对一个因醉酒而神志不清的患者。尽管医生迅速赶到现场,给予患者及时的输液救治并安全送入304医院急诊室,但患者的同伴却因为急救车的费用问题对医生大打出手。类似的医生被打事件在急救中心几乎每个月都会发生。据刘红梅介绍,超过六成的医患矛盾都源于费用问题。由于急救车的费用尚未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百姓往往觉得其费用高昂而不愿支付。
更令人痛苦和无奈的是急救医生的工作状态。除了医疗救治,他们还要处理许多杂事儿。在奔赴现场的路上,他们需要充当导航员,帮助司机找路;同时还需要携带急救箱、心电监护仪、氧气瓶、手电筒、对讲机等重达70多斤的装备。完成诊断、治疗后,他们还要当搬运工,帮助患者移动和转运。他们还要承担会计的职责,现场进行账目处理、收费等工作。如此繁重的任务和压力让急救医生的工作变得异常艰辛。至于收入方面,据一位120的业务骨干透露,每月工资奖金加起来仅有5000多元,与其所付出的劳动并不成正比。尽管如此,他们依然坚守在抢救生命的岗位上,为社会的健康和安全默默奉献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