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医学生面临的社会压力与挑战:从辅导员的视角看医患关系与医学生的坚守
近日,南京公务员夫妇殴打女护士的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对此,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班级辅导员梁钦老师深感忧虑,她在朋友圈中发出了这样的叹息:“又是一起伤医案”。
不久前,这位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娘亲”的辅导员,给班级里的学生们开展了一次班会。会上,她谈到了近年来频发的伤医事件。从绍兴医生被患者家属打伤,到齐齐哈尔医生被杀,再到河北医生被割喉等一系列事件,这些新闻让学生们愤怒不已。尽管网络上充斥着对伤医行为的声讨,校园里、课堂上,医患关系已成为师生们热议的话题。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发现,虽然医学生们对伤医行为感到愤慨,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依然坚信,“医患关系没那么可怕”。他们对未来充满期待,毕业时仍选择从事医疗行业。
梁钦老师深知医学生们的艰辛。自从担任他们的辅导员以来,她一直努力在网上写周记,与学生们建立起无缝对接的通道。在学生们辛苦学习的过程中,给他们送去强心剂,以挽救他们从医的信念。她明白一名大一年级医学生的生活如同高三一般紧张而有序:早上七点起床,八点上课,中午短暂的午休后继续下午的学习,晚上自习到深夜。这种高强度生活至少要持续五年。
梁老师告诉记者,很多家长都反对孩子学医。一方面是因为学习压力大,未来工作的压力更大;另一方面则是当前医患关系紧张,家长们不愿孩子每天面对病人的情绪压力。去年八月发生的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的医闹事件令许多医学生寒心。那天,梁钦的心也久久不能平静。她在周记中写道:“我们很坚强,不会被打倒。”这句话也是她对那些受到伤害的老师及保洁阿姨的慰问,以及对大家关心的回应。
梁钦在当天的周记中还特别提到了一组数据:《上海青年报》关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医闹事件的报道已经吸引了五千多条评论,其中八成网友对医闹行为表示强烈谴责。
梁钦的丈夫曾问她:“如果儿子长大了想学医,你同意吗?”这个经常传播“心灵鸡汤”的辅导员一时不知如何作答。她告诉记者,她并非因为医患关系而纠结,而是担心漫长的医学生学制、课程压力以及未来的工作强度。“想做医生,从大学阶段就开始辛苦,然后辛苦一辈子。”梁钦说。
不过从梁钦的表述以及她的周记来看,她始终坚信“医患关系没什么可怕的”。各行各业都有他们的矛盾和无奈,医患矛盾只是近期几个极端事件被凸显出来。“只要有医生和病患存在,就会有矛盾。”梁老师表示,“这是一种常态了。”对于未来,如果有孩子有兴趣学医,她表示会全力支持。因为她深知,每一个选择从医的孩子背后都有一颗拯救生命、服务他人的炽热之心。关于医患矛盾对初入医疗行业的医生影响的报道
临床医学大三学生徐朔,对于那起令人心痛的“哈尔滨杀医案”仍历历在目。王浩医生遭遇的不幸,不仅令这位年轻学生愤怒,更引发了她对医学道路上可能遭遇风险的深思。
她的学长孙清磊已经在实际工作中遇到了医患矛盾。在上海仁济医院,一次简单的急诊诊治,却因病人对医保和自费问题的误解,引发了一场激烈的冲突。孙医生坦言,尽管心中的医学梦想依然坚定,但他在实践中明显感受到了医患矛盾的沉重压力。这种压力在急诊和儿科等科室尤为突出。他透露,为了避免纠纷,自己会更加注重医患沟通,措辞更加谨慎。
辅导员梁钦老师深知医学生的心理压力。为了让学生们正确看待医患关系,她采访了多位医生并撰写了“2013医患关系沉思录”。梁老师指出,虽然医患冲突是少数,但连续的伤医事件已经对初入行业的医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那些刚刚工作不久的小伟医生(化名),他们对未来感到迷茫,甚至选择了转行。据透露,当前医疗行业的人才流失现象严重,许多医学生转行从事其他职业。
尽管医患矛盾给部分医生带来了压力,但大多数医学生对医患关系仍持乐观态度。缪语同学坚信自己的选择,他看到的更多的是和谐的医患关系,以及那些因医生救治而重获新生的患者。他们带着感激上门答谢,让医生产生了强烈的职业荣誉感。大一学生罗兰(化名)也持类似观点,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行业现状。
法国的一起医疗事故报道让徐朔同学看到了解决医患矛盾的另一种可能。当法国婴儿因药物污染不幸离世后,家长们选择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而不是将愤怒转向医生。这种处理方式让徐朔看到了理性与和谐的希望,也对我国医患关系的未来充满期待。
医患矛盾确实给初入医疗行业的医生带来了巨大压力,甚至影响到他们的职业生涯选择。大多数医学生对医患关系仍持乐观态度,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现状,实现医疗行业的和谐与进步。这是一个既充满挑战又充满希望的时代,让我们共同期待一个更加美好的医疗未来。“面对医院方面的失误,如果这样的情况发生在我国的土地上,家长们会作何反应?是否会在医院门口进行示威,甚至对医生进行报复?”徐朔深思着,他认为,应当在医疗改革与医疗纠纷处理机制上进行创新,这是缓解乃至挽救医患紧张关系的根本所在。核心在于公民的法治观念建设。
与医患关系的困扰相比,其他的一些问题似乎更容易让医学生们感到迷茫和挫败。徐朔在医院的学习过程中,时常被“医学的局限性”所触动。即使护士们竭尽全力,病人仍有可能离世。这样的经历让曾经的他认为“医生是无所不能的”的幻想破灭。他深感,医学的局限性与患者对医生过高的期望之间的鸿沟,正是造成医患冲突愈演愈烈的根源。
徐朔也提到,由于大众缺乏基础的医学知识,很多时候患者会误认为医生的失误导致了治疗的失败。事实并非如此。他呼吁医学知识的普及和公民医学素养的提高,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梁钦老师在她的周记中表达了对未来的新期望。我们期待公共医学素养的普及,期待医学人文教育的深化,期待一个安全、合理的就医环境。她希望学生们能够坚守最初的梦想,继续走在行医的道路上。作为一名电视艺术学专业的毕业生,梁钦对媒体的炒作表示了担忧。她发现身边的朋友和医生们对于医患关系的紧张感,很多时候是受到了网上过度报道的影响。
梁钦表示,真实的医患关系并没有那么可怕,是被报道和炒作的过于严重了。她认为,媒体应当更加负责任地报道医患关系,真实反映实际情况,而不是加剧社会的误解和恐慌。她呼吁公众理性看待医患关系,理解医学的局限性,尊重医生的工作和努力。也期望公众能够具备基本的医学素养,理性处理医疗纠纷和矛盾,共同营造一个和谐、健康的医疗环境。(来源中国青年报王烨捷周凯)更多报道和精彩评论,请浏览相关网站或报纸以获取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