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奇闻趣事 >

食品安全国标是相互“妥协”的结果

食品安全标准的质疑之声并非新鲜话题。从几年前开始,关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争议就持续不断,其中涉及的疑虑包括标准降低、企业影响过大和暗箱操作等问题。近日,生鲜乳国家标准的改变再次引发公众关注。

近日媒体报道,生鲜乳国标在关键时刻出现颠覆性改变,两项关键指标遭到修订。这一变化被质疑为倒退二十年。每个人的生命健康都与国家食品安全标准息息相关,那么标准的制定过程中,究竟是谁在起到关键性作用呢?

卫生部官员表示,国标制定是一个各方妥协的过程,其底线就是保证安全。面对公众的质疑,卫生部强调,问题不仅仅在于公众对某一国标的关心,而是对整个食品安全的信任危机。为了增加透明度和公信力,卫生部表示将采取措施让标准制定过程更加公开、公正、透明。

关于企业参与标准制定是否等于被企业绑架的质疑,卫生部监督局食品安全标准处处长张旭东回应称,这种说法过于幼稚。他提到,在生鲜乳标准制定过程中,农业部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据了解,自“三聚氰胺”事件后,食品安全问题就遭遇了信任危机。卫生部官员表示,目前的问题是消费者对新国标缺乏信任。为了重建信任,卫生部将邀请消费者参与国标制定,并增加公示方法,广泛征求社会意见。

在标准制定过程中,专家们经历了激烈的讨论和妥协。以生鲜乳标准为例,最初专家们的意见是每克生乳菌落不超过50万个、每百克生乳蛋白质不低于2.95克。在提交送审稿半年后,正式发布的国标中,这两项核心数据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

多位专家和内部人士透露,这是部门间协商妥协的结果。农业部坚持认为在食品安全质量标准体系中应包括生鲜乳。而在部与部之间的激烈讨论中,最终有一方选择了妥协,以确保整套乳制品标准体系的出台。据参与制订标准的专家称,标准中的某些数据是农业部提出的,而卫生部在制定时与农业部进行了较多讨论。

除了保证安全,标准的制定还要考虑经济、国际贸易、社会接受程度、宗教、文化、历史等多方面的因素。也就是说,标准的制定要因“国情”而“妥协”。参与标准制定的专家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标准不能毁掉一个产业”。

在制定标准时,必须考虑奶农的命运。据了解,当前中国奶业中散户养殖占比很高,他们的奶牛生长条件可能较为恶劣。在制定标准时不能仅考虑质量因素而忽视实际情况。这需要相关部门在保障食品安全的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权衡和妥协。这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和智慧。随着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奶农们并未陷入亏损的困境。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副所长王加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精饲料的短缺会对奶蛋白含量造成影响,而目前生鲜乳的平均蛋白质含量甚至低于1986年的水平。

专家们普遍认为,制定标准的初衷并非影响食品供应,而是保障食品安全。一位制定标准的专家以国家收购粮食的情况为例,指出在保障粮食安全的标准下,指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供应安全。正如一位专家所言,“这也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观点,即在满足基本饮食需求的前提下,再谈食品安全。”

以“黄曲霉毒素B1”为例,谷物霉变会产生这种霉菌,对肝炎患者而言,受到这种毒素攻击后患肝癌的几率会增大。尽管这是一种被视为有害的毒素,但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在制定标准时允许粮食中存在一定量,这并不是放任,而是经过风险评估后的权衡。标准的改变可能会减少肝癌患者数量,但也可能导致大量粮食被销毁,造成饥饿问题。

在乳品安全标准的制定过程中,与制定其他标准不同的是,有一个由多个部门组成的协调小组,独立于专家组之外。这个协调小组的牵头人是卫生部副部长,成员包括农业部、国家标准委、工信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等多个部门。标准的制定过程中,行政与技术双重把关,既体现了技术的权威性,也反映了行政的实际需求。

在制定食品安全标准时,行政权力有时也会影响分委会的决策。尽管审评委员会中的专家都是业内知名人士,但在讨论如是否撤销某种污染物或添加剂时,部门领导的参与有时会使得决策不能完全以科学为依据。尽管如此,大多数专家还是会坚持科学的立场,坚持认为某些物质应该被撤销。

比如在是否撤销面粉增白剂——过氧化苯甲酰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时,专家们的争论异常激烈。一派认为增白剂在面粉中是安全可靠的,另一派则持相反观点。最终,经过超过三分之二的专家投票,决定撤销该物质。这体现了在制定食品安全标准时,既要考虑科学因素,也要权衡各方利益,做出最合理的决策。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