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来水中余氯的危害,一篇名为《自来水余氯(漂白粉)的危害有多大?你全家喝的水安全吗?》的网文在微信朋友圈引起了热议。这篇看似科学的文章,却在市民中引发恐慌,让一些人无所适从,甚至不敢饮用自来水或洗澡。今天我们就来深入一下这个问题。
网文流传甚广,许多市民对其中的“科学”描述深信不疑。退休在家的邵平岚夫妇就是其中之一。他们被一则微信消息所影响,认为自来水中的余氯能致癌,即使烧开了也有害。这让邵平岚家在日常生活中对自来水产生恐慌,做饭、洗澡等都使用昂贵的纯净水。但大多数人并没有像邵平岚家一样有条件使用纯净水,这也引发了他们关于自来水安全性的担忧。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对这则消息的信任度很高。尤其是像张晗这样的科技爱好者,她深信各类“科学原理”——有毒,与二氧化碳接触能形成等。这些所谓的科学依据真的站得住脚吗?让我们来听听专家的意见。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秘书长、清华大学教授刘文君对此表示了明确的否定态度。他首先指出,氯的确是一种有毒化学品,但其对人体的危害程度取决于摄入的时间和剂量。事实上,氯是一种优质且经济的杀菌剂,只有在高浓度时才具有毒性。当氯溶于水中时,会变成次氯酸根,其危害性大大降低。我们不能因为氯的某些特性就否定其在自来水处理中的重要作用。
刘文君教授表示,全球范围内的水安全标准中,绝大多数选择氯作为消毒剂。氯在自来水的安理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效遏制了水体致病菌的传播,防止了诸如疟疾、痢疾、伤寒等疾病的集中爆发。对于水中余氯加热后产生的问题,刘文君教授承认理论上确实有可能,但实际情况中这种风险已经被有效控制。他强调,自来水的安全性是经过严格控制的公共产品,我们必须对市民的生命安全负责。虽然理论上存在余氯致癌的风险,但这个风险实际上非常低。相比之下,如果放弃使用杀菌,可能会面临大规模流行病爆发的风险。
那么,氯究竟是在哪个环节投放到自来水中的呢?浓度又是如何控制的呢?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访了北京自来水集团第九水厂。在这里了解到,水厂的余氯浓度是实时在线监测的,以确保自来水的安全性。专家还表示,尽管自来水中可能存在一些微小的风险,但总体上它是安全的。市民无需过分恐慌或过分依赖纯净水。我们应该相信科学、相信专业、相信事实真相的力量。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理性思考,不盲目相信传言或谣言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北京自来水的安全之旅:从水库到家庭的每一滴水
在繁忙的制水车间内,北京市自来水集团水质监测中心总工程师顾军农向我们揭示了自来水的诞生之旅。从密云水库跋山涉水而来的原水,在漫长的旅程中早已与预先投放的粉末活性炭紧密接触,从而去除了水中的部分有机物。
顾工深入解释说,经过氯消毒的自来水中,消毒副产物的含量极低,每升仅为0.01毫克左右,远低于国家标准规定的每升0.06毫克。而为了确保水质安全,各水厂根据自身的水源情况及供水范围,精准控制出厂水的余氯量。这些余氯,保持在每升0.4至0.8毫克之间,符合国家规定的每升4毫克以内的标准。
水厂的消毒过程是如何进行的呢?答案是自动与人工的双重监控。各水厂通过加药设备自动投加进行消毒,同时结合在线余氯检测仪器和人工检测两种方法,确保余氯浓度的实时监控。
对于网络上关于“不用氯消毒”的传言,顾军农态度坚决:“在水厂的消毒过程中,氯是必不可少的。”他进一步解释,虽然紫外线杀菌消毒是一种可选方式,但在自来水从出厂到用户家的过程中,还需要经过市政管网、小区管网、高层水箱等多个环节,这些环节无法完全通过紫外线进行消毒。水中自带的余氯起到了“震慑”致病菌、控制供水输配过程中微生物再生长的重要作用。
专家、学者也对此纷纷发表意见。清华大学教授刘文君强调,关注饮水安全需要科学、理性,不应轻信谣言。他提到,虽然氯的确会破坏果蔬、谷物中的部分营养成分,但主要是破坏表皮的营养成分,且破坏的量微乎其微。
中学化学教师张敬平则从教学角度进行解读,他表示,以微克计的有机物和以毫克计的氯反应产生的浓度极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执业医师赫然则从医学角度进行分析,他提到目前并没有直接的流行病学证据表明自来水中的余氯会导致部分疾病,包括儿童哮喘和肺气肿、新生儿的心律不齐、心力衰竭及肺部功能性障碍,以及老年人的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等。
自来水从水库到家庭的每一滴,都是经过严格监测和处理的成果。北京市自来水集团及各领域的专家共同为我们揭示了这个安全之旅的背后故事,让我们更加放心地享用每一滴水。更多精彩内容,敬请继续浏览北京日报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