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考试与今日的高考,虽形式、目的各异,但都是国家选拔人才的盛事。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科举考试与高考都承载着国家的期望和人民的梦想。对于科举考试而言,除了笔墨纸砚间的才情比拼,更有着品德的考量。那些流传下来的故事,除了记录着考生的名字和名次,更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品德,是通往成功的另一把钥匙。
想象一下,在遥远的古代,一个名叫蒋皆我的人在福建清流为官。那时,当地的山民迷信蛊术,许多人因此丧命。蒋皆我坚决取缔这一恶俗,并找到治疗蛊毒的良方公之于众,拯救了无数生命。他的另一项善举是改革婢女制度,让无数女孩找到了夫婿,他的事迹赢得了百姓的赞誉。蒋皆我的子孙们也因此受到了福泽,多人通过科举考试取得了功名。这样的故事,在古代笔记中屡见不鲜。
再来看一个书吏费某的故事。他智勇双全,状貌奇伟。一次天下大旱,他听闻有人欲诬告饥民谋反,便挺身而出,救下了千余名饥民的性命。他的善举感动了太守,得到了从轻处罚。二十年后,他的儿子考中了副榜,成为陕西督粮道。这样的故事告诉我们,救万民与救一命,其意义等同。
还有徐北山的故事。他以贩盐为生,后逐渐落魄。一次外出躲债时,他遇见一个欲上吊的穷人,便慷慨解囊,给予帮助。十几年后,他的三个儿子都通过科举考试取得了成就。这样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却也是古代品德与福报的真实写照。
与徐北山经历相似的还有吴县家族的先祖潘翁。他仁厚善良,除夕夜救助了一位因负债的邻家子。数世之后,他的后人潘世恩科举高中,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其他后代也是名臣辈出。这样的故事告诉我们,积德之行,不仅关乎自己,更关乎子孙后代的福祉。
二人随着老妇人进入屋内,铺好袱被,准备坐到天亮。在闲聊中,他们得知老妇人家中的不幸——丈夫和儿子因瘟疫离世,留下的债务让儿媳不得不改嫁抵债。老妇人的泪水让人心生怜悯。甲和乙听后心生同情,询问了债务情况后,决定赠送四十两银子帮助她们还债。老妇人感激涕零,磕头道谢。
清晨时分,天空乌云密布,暴雨如注。雨停后,道路泥泞不堪,车轮陷入泥沼无法前行。此时夜幕降临,二人正愁无处投宿,忽见月光下出现一座小草屋,门口两人正焦急等待。老翁热情邀请二人进屋歇息,介绍屋内简陋但温馨。设宴款待二人后,老翁提议比赛制艺,父子二人技艺高超,让甲乙二人叹为观止。夜深人静后,三人各自休息。
次日清晨醒来,甲乙发现自己身处坟地之中,想起昨夜经历宛如梦境。墓碑上的姓名正是老妇人的丈夫和儿子!他们恍然大悟,原来昨夜的老翁父子是前来报恩的鬼魂。甲乙将昨夜所见考卷铭记在心。之后参加考试时,果然与梦中题目相符,成功考中功名。
还有一类故事发生在清代,讲述了一位名叫汤金钊的读书人。他的父亲在除夕之夜遇到一对面临被拆散夫妻的困境,他慷慨解囊相助。这对夫妻为了感激他的恩情铭记于心并试图回报。后来这对夫妻的女儿因貌美被浙江巡抚看中并送入京城给和珅做妾。她时刻不忘汤家的恩情,在和珅面前多次提及汤金钊的才华和品德。终于在一次乡试中,和珅得知汤金钊参加考试后特意下密令关照主考官照应他。最终汤金钊成功取得乡试第一名解元。这种故事展现了积德行善的力量以及感恩之心的重要性。汤金钊对此一无所知,他依照常规路径进京,准备迎接接下来的礼部会试和殿试。没过多久,和珅的使者带着名片,并送上三百两白银。凑巧的是,汤金钊外出未归,送礼的人只好先返回和府,并在旅店留下话给汤金钊,告知他明天去和府拜见和大人。只要汤金钊去了,接下来的礼部会试和殿试,他就能轻松获得状元。
当汤金钊回到旅店的晚上,他听到了店老板转达的和珅的话。他长叹一声:“我凭真才实学做官,绝不做趋炎附势之人。”当即决定离开京城,返回萧山,不再参加科举考试。
不久之后,和珅的败亡使得汤金钊得以重新走上科举之路。此时的他已经名满天下,人们将他比作那位曾两次谢绝和珅延揽的大才子。他的事迹更是被传颂一时,人们对他不愿依附权势的品性深感敬佩。这无疑对他后来的仕途之路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对于“积德”和金榜题名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对于我们这些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人来说,答案显然是不言自明的。我们不应简单地将古人的这种观点视为“愚昧迷信”。相反,我们应该深入理解他们背后的含义。他们希望每一位通过科举考试成为国家管理者的生员,都能记住自己的成功源于先祖的“道德基因”,并继续行善积德,为自己的后代造福。
在封建专制时代,老百姓的生活充满了无奈。他们对手有权力、为非作歹的官吏感到畏惧、无奈,只能采取哄骗、谄媚的方式与之相处。他们的这种小心思既令人感到可笑又可悲。在这种背景下,汤金钊选择坚守自己的道德原则,不为权势所动,展现出了难能可贵的品质。他的事迹不仅成为后人传颂的佳话,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古人思想观念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