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奇闻趣事 >

长三角三省一市治霾计划问题多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在雾霾治理上面临着一系列挑战。江苏、浙江、安徽三省及上海市在治理过程中,遇到了污染机理不明确、监测数据分散难以整合、科研合作不足导致人才利用率低等问题,使得污染预报预警模型的建立变得困难,丰富的监测数据也难以成为制定对策的依据。

在这一背景下,各地的治理工作显得任务重、时间紧。多位环保部门负责人表示,虽然技术并非缺乏,但时间成为了最大的制约因素。目前,三省一市环保部门还在忙于污染源等基础性工作,一边查源一边治理,政策的实效性难以得到及时评估。

今年1月,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成立,明确了六项重点工作。尽管一系列行动计划陆续出台,但各地环保部门对于如何投入资金、现有经济社会条件能否承受等问题仍然心存疑虑。根源在于底数不清、机理不明,源和排污清单的研究工作尚未完成。

浙江省内部分城市已经开始了污染源工作,但整体进度不一。上海市虽然公布了的污染源结果,但数据更新仍然滞后。为了应对这些问题,江苏省环保厅启动了中美合作的大气质量管理技术援助项目,旨在寻求更有效的治理手段。由于底数不清,各地在治理目标和手段上存在一定的趋同现象。专家指出,制定科学政策才能以最小投入换取最大效果。

部门间的数据分割也是一大难题。完成污染源和污染清单的制作需要大量的环保监测数据来建立分析模型,进行预警预报。目前各部门的数据资源难以共享,导致模型建立困难重重。这一问题在气象监测设施上尤为突出,各部门根据各自需求建设的气象台站和自动气象监测设施网络,因标准不一、设备各异、数据纷杂,尚无法有效共享和集约使用。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江苏省环保监测中心与江苏省气象局达成了联合会商机制,实现数据共享和项目合作。要想真正解决数据分割问题,还需要加强部门间的协调与合作,建立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雾霾治理工作,为建立有效的预警预报模型提供数据支持。

长三角地区在雾霾治理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为了有效应对这些挑战,需要深化污染源工作、加强科研合作、提高数据共享程度并建立有效的预警预报模型。只有这样,才能以科学、合理、高效的方式推动雾霾治理工作的发展。【观察】数据共享与大气治理的困境与挑战

江苏省气象台副台长魏建苏透露,目前数据交换仅限于环保系统的72个国控点和气象系统的70个国家站,省市级的数据由于误差较大暂时无法共享。这一现状在南京大学气候与全球变化研究院院长助理丁爱军口中得到了印证,他指出相关部门的历史数据互不共享,使得大量污染源普查的历史清单成为沉睡的数据。每次遇到新问题都重新调查,这无疑加剧了环保科研领域的浪费。

丁爱军还表示,数据的不透明和不共享不仅仅是公众无法获取的问题,连科研工作者也难以获取这些数据,很多时候需要依靠私人关系来获取。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科研的进度,更阻碍了环保工作的有效推进。

魏建苏进一步指出,我国大气污染预报的准确度不高,中长期预报能力不足,其根源在于国内污染源排放清单调查不细致,气象数据分辨率较低。采用的大气污染预报原理主要依赖国外模型,这也为预测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在人才与硬件方面,记者了解到大气污染治理是近年来新兴的问题,尽管长三角地区积极组织人才队伍建设,进行项目攻关和科技协作,但短期内大气污染防控的研究、分析、管理人才严重不足。环保部门的硬件建设虽然得到了较大的投入,但软件建设和人才配置仍然跟不上日益加重的任务需求。

以江苏省为例,环保工作人员不足的窘境愈发突出。环保监测中心的工作量大幅增加,但编制没有增加,甚至有人因待遇和压力等原因离职。地级市以下环境监测的能力不足问题更加突出,急需加强应急能力和大气环境监测监管能力的建设,特别是要增加专业技术人员的配置。

丁爱军还提到,高校在学科建设上往往跟着社会短期热点走,缺乏长期规划。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高校几乎没什么人才储备。他建议应当吸取美国的教训,提前布局,做好人才和科研储备。当前雾霾研究问题上存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两张皮的现象,需要跨界融合,引入各方面专家,尽快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大气污染科学研究体系。

数据共享、人才短缺、硬件与软件的平衡是我们面临的主要困境和挑战。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才能更有效地进行大气污染治理,保护我们的环境。相关新闻推荐待补充。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