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迷奇闻网的小编来给大家讲一个关于父子二人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如何谨言慎行的警示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我们常说“祸从口出”,很多古老的智慧箴言都来自生活实践中的深刻教训。比如那句“才疏学浅却口出狂言,易招祸患”,今天我们要讲述的这对父子,就是因为言语不慎而招来杀身之祸。
让我们回溯到那位英勇善战的人物——贺若敦。他是鲜卑族人,骨子里有着骁勇的基因。在金州,他带领部队南征北战,屡立战功。他的官职一直未能如愿提升,这让他心生不满,时常抱怨朝廷不公。
当朝廷使者来访时,贺若敦再次发泄不满。他的牢骚被使者带回朝廷,传到了晋王宇文护耳中。宇文护对不顺从自己的人很是排斥,更何况贺若敦的言辞在他看来是对他的蔑视。于是,宇文护下令让贺若敦回朝廷自杀,临死前,他才明白祸从口出的道理。
在临死之际,贺若敦将自己的儿子贺若弼叫到身边,告诉他自己是因为言语不慎而遭此厄运,希望他能吸取教训。为了加深印象,贺若敦甚至用针扎儿子的舌头,让其流血,以作警示。
贺若弼虽然年轻时铭记父亲的教训,却未能始终保持谨慎。周武帝宇文邕的太子行为不端,许多忠义大臣都感到忧虑。贺若弼虽然一开始附和这些忧虑,但在太子宇文赟即位后,却未能坚守立场,最终因言语不慎而招来杀身之祸。
贺若弼曾有机会避免这场灾难。上柱国乌丸轨曾告诉他太子宇文赟的叛逆行为,希望他向皇帝反映实情。贺若弼虽然附和乌丸轨的担忧,但在皇帝周武帝面前却选择了沉默。当周武帝询问时,他选择了为太子隐瞒真相,最终逃过一劫。乌丸轨却因为直言不讳而遭到太子的报复,被直接处死。贺若弼虽然暂时逃过一劫,但最终还是因为忘记父亲的教训而招来杀身之祸。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言语谨慎的重要性。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管住自己的嘴巴,避免因为一时口舌之快而招来不必要的麻烦。正如那句古话所说:“言多必失”。我们应该时刻牢记这个教训,避免因为言语不慎而招来祸患。我们也应该学会在适当的时候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但也要学会保持沉默和谨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谨言慎行,避免因为一时冲动而招来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这个故事虽然让人感到惋惜和悲痛但也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谨慎处理每一个细节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发生在我们身上同时告诉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能力以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压力让我们共同学习努力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吧!历史上的隋朝,风起云涌的时代背景中,上演了一场关乎荣耀与悲剧的故事。在杨坚建立隋朝之后,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他四处寻找并招揽人才。在这个背景下,一位名叫贺若弼的杰出人物进入了历史的视线。
当时,尚书左仆射对他推崇备至,称其论文武奇才,举世无双。贺若弼的名声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吸引了隋文帝的注意。他以其非凡的才华和勇气,在攻取南陈的战役中立下了赫赫战功,迅速攻占了南陈,活捉了陈叔宝,为国家带来了辉煌的时刻。
因为这份巨大的贡献,隋文帝对贺若弼恩赏有加,不仅赐予他高官厚禄,还连带他的兄弟和家人一起封赏。一时间,贺若弼风头无两,宛如一颗璀璨的明星,照耀着整个朝廷。正是在这个时候,贺若弼却忘记了祸从口出的教训。
他逐渐把自己当成了宰相,觉得自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除了皇帝外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担任宰相后,他对自己的待遇不满,四处抱怨,甚至质疑自己的待遇是否公正。隋文帝多次忍让,但最终实在无法忍受他的行为,将他罢官并让他去监狱里反省。
贺若弼在监狱中依然无法管住自己的嘴巴。他辱骂引荐自己的尚书左仆射高颎是酒囊饭袋,还发表了许多藐视朝廷官员的言论。这些言论引起了朝臣们的愤怒,他们纷纷上奏希望将贺若弼直接斩首。
隋文帝虽然念及旧情,留下了贺若弼的性命,但在他出狱后,对于贺若弼的胡言乱语已经毫无怜悯之心。最终,隋文帝下令杀了贺若弼。
贺若弼的下场在很多人看来是咎由自取。他的父亲的教训并没有让他警醒,而这一切的根源还是源于他内心的贪念。如果贺若弼能够谦虚一些,懂得珍惜自己的荣耀,也许他的结局就不会这么凄惨了。
他的故事让人感叹不已,一个曾经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的英雄,因为一时的贪念和骄傲,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地位,都应该保持谦虚和谨慎,珍惜自己的荣誉,才能避免走向悲惨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