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奇闻趣事 >

中国多地2012打响PM2.5攻坚战 力争降低PM2.5

针对PM2.5这一灰霾的“元凶”,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在2012年都将打响一场攻坚战,力图降低其浓度。这是一次全民参与、全力以赴的战斗,其背后的决心和行动力度可谓空前。

这场战役中的一项重要举措是PM2.5监测网络的正式建立。北京市环保局已经开始布局站点,调整空气质量监测数据收集分析信息系统。他们力争在年内完成全市相关监测站点的建设,并在春节前发布27个监测子站每小时的浓度数据。这不仅是为了让公众更清楚地了解实时空气质量,更是为了让监测数据更贴近百姓的生活感受。

以PM2.5的降低为重点,北京市提出了在“十二五”末实现“蓝天”数比例达到80%的目标。不仅北京如此,天津、山东、武汉等省市也纷纷启动PM2.5的监测工作。江苏将在现有基础上再建若干监测点,实现全省覆盖;上海也已建成多个试点监测点位。

加入PM2.5评价指标意味着优良天数的可能大幅下降。江苏省有关负责人表示,虽然数据可能会“难看”,但关键是要清楚灰霾天的来源,并采取措施解决大气污染问题。如果公布了数据而灰霾天没有减少,那将无法向公众交代。

环保部部长周生贤指出,我国的空气质量污染依然严重,总悬浮颗粒物和PM10的浓度水平较高。由于这两种污染物的污染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因此我国的空气质量标准与国际接轨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一些重点区域率先实施空气质量新标准,力争早日与国际接轨,率先做到监测结果与人民群众感受相一致。

随着环保部发布监测PM2.5的时间表,今年重点区域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将率先开展PM2.5和臭氧的监测。到2016年,全国统一执行新的空气质量标准,并向社会公布监测结果。

PM2.5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是因为它对人的视觉影响特别敏感,人们更容易“感受到”。全面启动PM2.5监测工作可以令环保部门加强对颗粒物的数据管理,为污染防治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降低PM2.5并非易事,需要“伤筋动骨”的节能减排措施。从公众感知灰霾困扰,到社交媒体上的呼吁推动,再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公开征求意见,PM2.5的快速升温反映了国家环保政策与公众民意的良性互动。专家表示,推出PM2.5监测为人们审视经济增长和发展模式提出了新角度,当前需要跨越三道主要难关。

第一道坎是严控机动车污染。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增加,大气容量压力巨大。专家指出,必须实施机动车高排放标准,加快油品升级,改善城市拥堵状况。

第二道坎是能否控制“重化工”。研究表明,PM2.5的60%来源于燃烧过程,其中包括燃煤、机动车燃油、工业使用燃料等。当前一些地方的产业结构仍偏向“重型化”,能耗下降的紧箍咒与一些地方经济发展的GDP崇拜仍形成反差。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是降低PM2.5的关键之一。

为了改善空气质量,我们必须付出努力。从扩大限行区域、资金补助激励相结合的办法加速淘汰各类老旧车,到鼓励市民举报投诉“黑烟车”,加大高排放车辆检测力度,每一个措施都需要得到严格执行。我们也需要反思和改变一些不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空气质量的改善,让蓝天白云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常态。在全国人大环资委有关负责人的分析中,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期,与此相对应的是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高位波动及时好时坏的相持期。经济学家张曙光指出,要想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的根本转变,必须采用合理的价格体系这一最有效的经济杠杆。只有通过"硬约束"和"硬手段",我们才能突破当前的相持阶段。

影响PM2.5的第三大因素就是区域污染。王跃思研究员强调,空气污染防治需要联防联控,因为PM2.5可以在空气中漂浮数天,区域传播非常严重。如果没有多地区的多种污染物协调治理,仅靠一己之力,空气质量很难有所提升。

环保部对此明确表态,将继续完善大气联防联控机制,以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区域为重点,实施多种污染物协同控制。同时加大产业调整力度,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并积极推广清洁能源。

清华大学环境与工程研究院院长郝吉明指出,尽管北京PM2.5浓度呈下降趋势,但年均值与即将颁布的新国标仍有差距。他表示,要达到标准值还有相当的难度,估计需要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要换来"碧水蓝天",就必须强调绿色转型,包括观念更新和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型。

对于部门而言,城市必须有节制的发展。如果高污染高消耗的产业仍然占据GDP很大比重,施工现场遍地开花,那么实现空气质量改善将非常困难。北京市将加快出台《北京市清洁空气行动计划》,采取更加严格的措施,从多个方面入手做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企业和生产也需要转型。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的专家建议,应抓紧出台尘污染防治办法,建立绿色施工和积尘监测制度,对达不到防尘控尘要求的工地责令停工整改。同时加强对建筑工地的监管和渣土车的治理,减少扬尘污染。

倡导公众绿色出行也是至关重要的。每个人既是污染的受害者也是污染的制造者。为了直面污染严重的现实并为其"买单",公众需要树立环保生活理念,开展低碳生活、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等活动,转变生活方式,主动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让公众参与不再是个别活动,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这样的转型不仅是的责任,也是每个企业和个人应尽的义务。只有这样,"碧水蓝天"的美好愿景才能变为现实。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