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奇闻趣事 >

公孙胜作为梁山的国师,为何却提前退

《传》中的梁山好汉,如同古代版的“爽文”主角,他们不畏朝廷压迫,敢于挑战强权,诠释着“替天行道”的壮志。在这部史诗般的作品中,一百单八位英雄聚义后,命运却走向悲壮:被诏安归降的他们,南征北战,最终幸存的人数寥寥。

公孙胜,作为水泊梁山的“国师”,以道法方术屡建奇功。他的角色举足轻重,但归降后的命运却与其他好汉不同。他选择提前离去,得以善终。这引发了人们的诸多猜测:是公孙胜心存不义抛弃了兄弟,还是背后隐藏着更深的隐情?今天,让我们一起探讨这个人物。

公孙胜,字一清,出生于蓟州九宫县。他自幼拜二仙山紫虚观罗真人为师,学得一身道术。他精通观星测定,还能驾雾腾云,被誉为入云龙。在习得本领后,他告别家中老母,云游在外。

公孙胜在外云游时,恰逢北京大名府知府梁中书为岳父、当朝宰相祝寿。梁中书派青面兽运送十万贯民脂民膏到蔡府,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生辰纲”,它牵引出了《水浒传》上半部的主要情节。

得知“生辰纲”消息的公孙胜,对贪官污吏盘剥百姓的行径深感愤慨,决定智取生辰纲。他与托塔、吴用等英雄共同谋划,巧施,成功夺取了生辰纲。

智取生辰纲一事败露后,公孙胜与晁盖等人为避官兵四处躲藏。公孙胜在火烧官船大败何涛后,无奈前往梁山寨寻求庇护。在著名的“火并王伦”事件后,晁盖成为首领,智多星吴用与公孙胜共掌兵权。

随着宋江的加入,事情悄然起了变化。宋江利用梁山泊四处征战之机招降纳叛,逐步架空了晁盖。公孙胜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明里暗里屡次向晁盖进言,却未得到实质答复。最终,他以回家侍候老母为由,下山归隐了。

为何将公孙胜的离开归咎于宋江呢?因为宋江一直仕途不顺,志不在小。从他当年在浔阳楼题做的反诗中便可见一斑。这首诗表明,他虽然被放逐到吴地,但心仍在梁山的豪杰身上。若得翻身成事,他的抱负绝不亚于黄巢。

黄巢是唐末农民领袖,虽未能推翻唐王朝,却推动了节度使的崛起和中央的衰落。他的一首《咏菊》诗,“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表达了他科举不中的绝望和对未来的反抗。

反观宋江,深谙权谋,有强烈的个人实现欲望。这样的人自然会权欲熏心,毫无容人之量。他架空晁盖、排挤英雄、大搞圈子政治等行为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权力欲望。在这种视角下,也就不难理解宋江为何会做出一系列对梁山不利的决策了。

后来宋江力主攻打高唐州却被高廉妖法所败,不得已请公孙胜出山协助破阵。公孙胜再次回到梁山泊后也明白形势已变不得不做出选择随着梁山义军归降出征辽国平定田虎王庆等四大匪寇最后一战是江南方腊宋江身负功名成为英雄首领在众多梁山英雄中公孙胜以其独特智慧做出自己的选择回归云山过上安宁生活结束这一英雄传奇生涯归宿安然如同云游而来的仙子再次隐于山林之中完成了他的传奇人生之路

公孙胜在朝廷命令梁山军挥师南进的那一刻,意识到朝廷的过河拆桥之计。他回忆起罗真人当年对他说的“逢幽而止,遇汴而还”,于是借故离开梁山,最终得以善终。这并不是他一人看穿了朝廷的阴谋,宋江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两人一同拜访了罗真人,寻求吉凶的启示。罗真人以一首意味深长的诗回应了他们:“幽燕功毕,明月虚辉。始逢冬暮,鸿雁分飞。吴头楚尾,官禄同归。”

宋江此时面临进退两难的局面。进则征战方腊,损失惨重;退则保全梁山,但功名前功尽弃。他已经归顺朝廷,得罪了不少兄弟,断了后路。若是重新落草为寇,那之前为了国家远征辽国、平田虎王庆的战绩,以及阵亡的数万兄弟算什么?至此,宋江只能坚定决心,踏上这条艰难的不归路。

公孙胜早已对宋江主导的梁山没有眷恋之心。他明白征讨方腊是一步险棋,借助老师之言离开也是一种解脱。难道还要像林冲那样眼睁睁看着兄弟惨死,自己活活气死吗?

我们以旁观者的角度看待这段剧情和罗真人的诗。诗中“幽燕功毕,明月虚辉”暗示梁山好汉征辽平田虎王庆的战功并未得到朝廷的信任和嘉奖。“始逢冬暮,鸿雁分飞”预示着梁山军在冬季到达江南后,残酷的杀戮即将开始,将星纷纷陨落。“吴头楚尾,官禄同归”则总结了宋江起于吴地终于楚地的传奇一生。他的功名官禄最终化为尘土。宋江的一生经历尽在这首诗中。我们不得不佩服罗真人的高深莫测和施耐庵先生的卓越才华。

在这个充满矛盾和困境的时刻,宋江和公孙胜都意识到了自己的命运和梁山的前途息息相关。他们开始思考如何面对即将到来的挑战,如何保护自己和兄弟们的安危。这个危机时刻也考验着他们的智慧和勇气,他们必须做出艰难的抉择。整个梁山的命运和他们的决定息息相关,这也引发了读者对他们未来的无尽猜想和期待。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