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奇闻趣事 >

方孝孺是被誉为读书种子的大儒,为何最后会被

关于“诛灭九族”这一残酷制度,你了解多少?在封建社会中,这种血腥无情的制度令人谈之色变、骇人听闻。这一罪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秦始皇时期,他发明了“族诛”的酷法,旨在斩草除根,防止日后复仇。从最初的“夷三族”到后来的父三族、母三族、妻三族,“诛灭九族”的残忍程度不断升级。

这一制度带来的血腥与仇恨,使得幸存者的祖辈念念不忘复仇的遗言、遗志、遗训,冤冤相报。自暴秦后,诛灭九族的案件不时发生在宫殿中,如因臣子冒犯皇威、忤逆龙鳞等引发的血案。

朱元璋建立朱明王朝后,以敏感多疑嗜杀成性著称,他的儿子明成祖朱棣篡位后更进一步。其中,诛灭十族的大案创造了中华历史上的纪录,杀掉了被誉为“读书种子”的大儒方孝孺,其杀戮之血腥可谓空前。

方孝孺自幼聪慧,读书破万卷,承学于著名学者宋濂。他在文学上的成就被宋濂所器重,甚至被誉为百鸟中的孤凤。他却轻视文学,常常把阐明王道、使天下达到太平作为自己的使命。

看看明史中朱元璋对方孝儒的评价,洪武十五年,因吴沉、揭枢的推荐,方孝孺被召见。朱元璋欣赏他举止端庄严肃,对皇太子称赞他是一位品行端庄的人才。他的父亲方克勤因小人的诬陷之词被朱元璋错杀,这让方孝孺对方孝孺对朱元璋产生了警惕。

在年轻皇帝建文帝当政的四年中,方孝孺担任重要角色。他担任建文帝的师傅和父亲的角色,负责总理朝政大小事务。年轻的皇帝对这个学识渊博、人品出众、相貌端庄的大臣寄予了无限的信任。然而深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儒方孝孺对年少聪明好学仁厚的皇帝也充满了慈父般的怜爱和赤诚的忠心。他参与编纂《太祖实录》和《类要》等书并负责其撰写工作。年轻的皇帝甚至经常向他询问国家大事的处理意见并在决策时征求他的意见。然而尽管方孝孺竭尽全力辅佐建文帝治理国家但却未能预见未来可能会发生的这也导致了后来的一系列悲剧的发生和发展最终导致了他的悲惨命运。总的来说方孝孺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人物他的聪明才智和卓越才华使他成为明朝初年最杰出的政治家之一同时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悲剧人物之一。在这短暂的四年间,方孝孺的人生迎来了最为辉煌的篇章。那时的他,陪伴在一位仁厚软弱的皇帝身边,与一位满腹经纶的大儒共同治理国家。这看似和谐的君臣组合,却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朱棣,燕王的威名已在皇族中赫赫,他的两次率师北征,曾生擒大将索林帖木儿,威震北方。如今,他又以“靖难”之名出兵讨伐。面对这样的局势,方孝孺自然愤慨不平,他所撰写的诏檄文笔飞扬。

从一开始,建文帝和方孝孺的平叛策略就存在失误。他们过于轻视燕王的力量,甚至仁慈到给燕王留下了生存的余地。那道奇特的口谕,更是让燕王朱棣在四年的征伐中毫发无损。

方孝孺推荐的平叛统帅李景隆,更是一个败笔。这个贰臣的表现让人失望,他不仅打了败仗,更是打开了金川门迎接敌军。尽管有人提醒建文帝李景隆的异样,但建文帝却因为信任方孝孺而不再怀疑。最终,当方孝孺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时,一切都已经晚了。

当朱棣的军队渡过长江,南京危在旦夕之时,方孝孺的策略更是让人痛心。他坚持守城,甚至让皇帝以死酬志。他的决策失误和迂腐,使得整个国家陷入了危机。与此这对君臣还在研究如何复古改制,这无疑是在错误的时机做出了错误的决定。

最终,朱允炆和方孝孺的决策失误导致了国家的败亡。江防大将投降,城门被打开,皇宫起火。建文帝不知所终,留下了千古的疑案。而方孝孺的选择更是让人大跌眼镜。他违背了誓言,选择了投降被俘。尽管朱棣曾答应不杀他,但他的命运依然堪忧。

在朱棣夺位后,方孝孺虽然被召到大殿拟写即位诏书,但他身穿孝服,在大殿上痛哭不止。面对这样的方孝孺,朱棣也颇受感动。当方孝孺反问为何不自立成王的儿子或弟弟时,朱棣已经不耐烦了。最终,方孝孺挥笔写下了“燕王篡位”几个大字后扔掉了笔,边哭边骂:“死即死,诏不可草。”这位曾经的大儒在这一刻展现出了他的坚定与不屈。

成祖朱棣的怒火被压抑着,他低沉地问道:“你难道不顾及你的九族吗?”方孝孺以更加洪亮的声音回应:“即便是十族,又能奈我何!”

朱棣的愤怒如火山爆发,他的残忍在史书中被反复描述。朱棣对方孝孺的硬骨头深感愤怒,他命令割开方孝孺的嘴角,撕裂至耳根。方孝孺鲜血淋漓,却依然痛斥朱棣。

朱棣最残忍的手段是捉来方孝孺的亲朋好友,当面一一杀戮。方孝孺强忍悲痛,始终不屈。特别是他的胞弟方孝友临刑时,方孝孺内心深受触动。方孝友同样是一位硬骨头,他从容吟诗,表现出视死如归的勇气。

方孝孺也作了一首绝命诗:“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猷。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

见方孝孺如此坚持,朱棣也下了狠心。你不是要以十族要挟我吗?那我就灭你十族!朱棣把方孝孺的朋友门生也列为一族,连同宗族合为“十族”,一共杀了七天,总计873人。

这场悲剧使得方孝孺的学生朋友也受到牵连,另有入狱及充军流放者达数千人。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惨烈的株连大案。

如果方孝孺在朱棣面前大哭、怒骂,并选择杀身成仁,也许他的形象会令更多人赞叹、敬佩。但他却选择了激怒朱棣,把无辜的家族朋友同乡也卷入其中。这种行为难道不也同样残忍吗?朱棣的残暴令人愤恨。

钱士升在《皇明表忠记》中指责方孝孺:“孝孺十族之诛,实因其过于激烈所致。愈激愈杀,愈杀愈激,直至断舌碎骨,家族墓地遭焚也不顾一切。”方孝孺的死状惨烈,其骨骸被拆散、扬弃,他的著作也被列为禁书。

方孝孺案时有所松动,直到诏书下达:“若方孝孺辈,皆忠臣,诏从宽典”,他的冤案才彻底。但这已是一百多年之后的事情了。

几百年来,对方孝孺的评价极高。著名戏剧家称他为“天地正气”,黄宗羲称他为“有明诸儒之首”,胡适称他为“为殉道之了不起的人物”,郭沫若则说他“骨鲠千秋”。观方孝孺一生,其可敬可叹之处甚多。他不仅为建文皇帝殉死,个人宁死不屈、保全气节的行为令人感慨。但他为何执意拿“十族”来激怒朱棣?为何把众多亲朋好友拉入这场灾难之中?他的行为能令人敬佩、感叹吗?每个读者都会得出自己的答案。清初反儒最激烈的颜习斋对此曾痛切地说:“今天下兀坐书斋人,无一不脆弱。”宋、明理学家重文轻武的行为给国家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方孝孺的行为开启了不良风气,在他之后的有明一代,许多大臣小吏为了博得清名故意激怒皇上以致招来杀身之祸。皇帝和官僚集团处于冷战状态导致朝政怠惰、中枢失灵最终引发内乱外患的爆发使得有着近三百年的明王朝顷刻间覆灭。朱棣为了清除建文余党对曾经反对他的人以及建文朝不肯与自己合作的大臣们进行疯狂的报复其中包括残酷刑罚的发明以及将忠臣家属罚为官妓等令人切齿的行为这也使得朱棣的残暴形象更加深入人心让人不寒而栗。即使如此残酷的报复仍无法消解朱棣的心头之恨他的残忍行为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在古老的皇权时代,那些奸恶者的女眷被禁止在妓院中安逸地做生意,而是被强制送入军营,遭受无数男子的凌辱。这一命令的执行,其背后的残酷现实令人不寒而栗。

在永乐十一年的一个正月夜晚,教坊司在右顺门口奏报,提及齐泰的妹妹和外甥媳妇,以及黄子澄的妹妹,这些女子被多名汉子看守,每个夜晚都有二十余条汉子轮流奸宿。这些女子即便怀孕,也未能得到怜悯。她们的命运被无情地决定,即便是产下的孩子,也仅仅被称为“小龟子”。甚至还有年仅三岁的女子,她们的命运被早早地预定——一旦长大,便注定成为“淫贼材儿”。

朱棣的圣旨,其阴狠之手段令人胆寒。那些被选中的女子,一旦失去生命,她们的尸体甚至被抬出家门,让狗啃食。这样的残忍行为,无疑是对人性的极大践踏。

朱棣与方孝儒的行为,在封建社会的历史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朱棣创下了史上最惨绝人寰的株连杀戮大案,而方孝儒则表现出了被“灭十族”也决不屈服的惊人毅力。

当我们今天回顾这段历史,除了对他们的行为感到震惊之外,还应该从中学到一些深刻的教训。靠屠杀和高压来维持的皇权观念必须被彻底摒弃。这种观念不仅残忍,而且极易引发社会的动荡和不安。极度愚忠的观念也不能被遗传和荼毒。忠诚是一种美德,但过度的愚忠只会让人失去理智,甚至走向极端。

我们应该铭记这段历史,警醒后人不要被过去的错误观念所束缚。我们也要倡导一种以人为本、尊重人权的社会观念,让每个人都能够自由地生活和发展,不再受到过去的阴影的困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走向文明和进步。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