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药品实体销售环境的不断改善,售卖假药的现象却逐渐向互联网蔓延,成为了一个新的挑战。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的负责人明确表示,为了彻底铲除这一毒瘤,除了进一步完善监管制度外,普及药品安全及辨别药品真伪的科普知识也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药品已经成为了网购中的一大热门产品。据统计,2012年,我国网上药品销售额达到了16亿元,是2011年的四倍。网络的便捷性不仅为消费者带来了方便,也为发布虚假广告和销售假劣药品提供了空间。
近年来,不法分子将视线转向了更为隐蔽的互联网,导致网上虚拟市场非法售药问题日益突出。为了打击这一现象,公安部于2013年6月部署了专项行动,先后组织各地公安机关开展了多次集中收网行动。
在这些行动中,全国29个省区市的公安机关共打掉了多个非法经营药品、制售假药的犯罪团伙,关停了140多家违法网站、网店,抓获了1300多名犯罪嫌疑人。缴获的假冒药品数量惊人,涉案价值高达22亿余元。
网上销售的假药多由淀粉和过期、变质原料制成,且含有大量的禁用、镇静、致幻或有毒有害成分,直接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
虚假药品广告成为了网上售卖假药的推手。许多不法商家打着“祖传秘方”“国外神药”等旗号,通过微博、微信、QQ、BBS等社交工具发布虚假广告,精心设计好评,诱骗消费者上当受骗。
值得一提的是,只有取得《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证书》的企业才有在网上销售药品的资格。目前,取得这项资格的正规网上药店仅有162家。合法网站都会在显著位置标示出证书编号,消费者可登陆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官网查看。
网上售药的问题呈现出新的特点,例如宣传欺骗性强、群众辨别难。虚假广告信息充斥网络,诱骗群众上当。网上渠道多样、灵活易变,产品追责难。网上药品非法销售主要采取汇款、快递、第三方物流等方式,规避日常检查和产品抽验等监管措施。
网上售药的窝点隐蔽性强,案件查处难。一些不法分子通过注册虚假网站、提供虚假身份、宣传虚拟产品等进行伪装,把服务器设在境外,组织跨区域作案,与监管部门打游击战,使得网上售假问题屡打不绝。
近年来,网上代购药品逐渐流行,在网购药品中占据越来越大的份额,这也给监管带来了新的挑战。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管,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确保人们的用药安全。深圳市药监局公布了一个惊人的数据:超过75%的所谓海外代购抗癌药物其实存在严重问题,这些药物大多掺杂次品、假冒伪劣,不仅无法起到治疗作用,反而可能延误治疗时机,给患者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这一消息让人震惊的也引发了人们对药品安全的思考。
网上购买药品的风险之大不容忽视。这些药品未经国家批准,未经过毒理、药理、病理检测,不符合中国人的服药标准,存在严重的健康隐患。许多相关药品在海外也是管理严格的处方药,没有处方和病历证明根本无法购买。代购行为本身就存在诸多漏洞,这给不良商家留下了可乘之机。
网络电商应当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坚决杜绝为违法行为提供生存空间的现象。而作为消费者,也要提高警惕,不轻信虚假宣传广告,以免上当受骗。药品安全关乎生命健康,任何虚假宣传和不法行为都应该受到严厉打击。
打击网络非法售药是一场硬仗。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副局长汪凡表示,打击这类犯罪的任务依然艰巨繁重。产、供、销的利益链已经形成了分散化的网络,犯罪分子千方百计逃避打击。公安机关将加大深挖力度,坚决摧毁假药生产窝点、销售网络,依法严惩犯罪嫌疑人。对此类犯罪绝不姑息,不能只是简单罚款了事。
除了行政责任,打击网络非法售药还需要司法责任。国家行政学院副教授胡颖廉认为,要形成有效的震慑,让犯罪分子不敢轻举妄动。有关部门还应加大网上安全购药的宣传、引导和警示力度,提高群众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完善监管制度,提升网上药品交易的规范化水平也是必不可少的。
专家认为,根除售卖假药的违法行为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这需要监管部门及时发布违法违规企业信息,解决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回应消费者投诉,鼓励消费者维权;发挥媒体监督作用,及时核实曝光的企业违法违规行为并给予相应处罚。只有形成监管部门、消费者、媒体甚至协会的共治格局,才能让售卖假药的企业无处遁形,彻底根除售卖假药的毒瘤。
这场关乎人民生命健康的战役已经打响。我们期待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彻底净化药品市场,让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保障。更多新闻请关注官方渠道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