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浪潮中,上市公司无疑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其业绩表现自然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截至今年5月3日,除去那些已公告拟延迟披露和退市、重整的公司,沪、深、北三家证券交易所共有5067家公司已经披露了他们的2022年度成绩单。
专家们普遍认为,上市公司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盘,在2022年面对新冠疫情的反复冲击以及来自经济、社会和环境的“三重压力”时,展现出了坚韧的经营韧性。他们不仅克服了种种困难,还实现了整体业绩的“基本面”稳步增长。并且,这些公司还在持续推进数字化、高端化、绿色化的发展策略,资本市场推动产业、资本、科技的良性循环作用进一步凸显。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结构、生态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通过现金分红、股份回购等方式,上市公司回报投资者,年报现金分红金额更是创下了历史年度的新高,这进一步提振了市场的信心。
根据《中国上市公司2022年经营业绩分析报告》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境内上市公司共实现营业收入71.53万亿元,同比增长了7.2%,净利润也达到了5.63万亿元,同比增长了0.8%,整体业绩保持平稳增长。
具体来看,沪市主板公司在去年合计实现营业收入50.55万亿元,同比增长了6%。其中,近六成的公司营收扩大,近三成的公司营收更是超过了百亿元。在净利润方面,超过八成的公司实现了盈利,近五成的公司实现了利润增长。科创板的公司在去年也取得了显著的业绩,其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均突破了万亿元和千亿元大关。北交所的上市公司同样表现强劲,全年共实现营业收入1501.91亿元,同比增长了22.1%,盈利面更是高达92.15%。其中,不少公司的业绩更是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这些数据无不展示出中国上市公司实体经济的强大经营韧性和巨大潜力。在崭新的年份里,我们见证了深市公司在2022年取得的非凡业绩。近万家公司共同书写了繁荣的商海新篇章,实现了近20万亿元的营业收入和近万亿元的归母净利润,总市值高达约35万亿元,整体业绩再创新高。
坚实的“基本面”数据背后,反映了实体类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势头。数据显示,剔除金融行业和“三桶油”,近六成实体上市公司实现了营业收入的同比增长,近五成公司净利润持续增长,更有近四成公司同时实现了营收和净利润的双重增长。这样的成绩,无疑彰显了我国上市公司在经济领域的强大活力和无限潜力。
上交所的数据进一步揭示了沪市主板实体类上市公司的稳健发展。在2022年,这些公司实现了营业收入的稳步增长,并呈现出强大的经营造血能力。经营性现金净流入的稳定增长,充分显示了这些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健康度。与此深交所的数据显示,实体类公司的平均营业收入和平均净利润也实现了显著的增长。
中国社科院上市公司研究中心主任张平对此表示,尽管2022年受到疫情的冲击,但上市公司业绩普遍优于整体经济增长,显示出上市公司增长的新动力已经形成。特别是科创、创业板以及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快速发展,为上市公司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
开源证券副总裁兼研究所所长孙金钜也指出,制造业和出口相关公司的韧性十足,海外业务占比超30%的上市公司平均净利润增速远超整体水平。消费领域也在疫情后的缓和期出现了快速回暖反弹,部分消费行业公司营收实现了正增长。
除此之外,值得关注的是,上市公司在科技研发上的投入持续保持高水平,新兴动能日益提升。2022年,沪市主板实体类公司在研发投入上的增长达到了惊人的18%,这充分显示了上市公司在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中的积极作为和坚定决心。
深市公司在2022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展现了我国上市公司在经济领域的强大实力和活力。在新的一年里,我们期待他们能继续书写辉煌的篇章,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注入更多的动力。中国的上市公司正以其强大的研发投入引领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这些企业不仅在医药生物、计算机、电子、通信等关键领域展现出卓越的研发实力,更以其持续的高强度研发投入,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水平的提升。据中国上市公司协会数据显示,至2022年底,上市公司披露的专利数量已经超过了140万个,较上年增长17%以上,这充分证明了上市公司在科技创新中的主力军地位。
这些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不仅体现在数字的增长上,更体现在其对科技研发人才的积极凝聚上。2022年,上市公司披露的研发人员数量高达257万人,这些研发人才正全力推动各产业的补链强链升链延链。其中,科创板公司的平均研发强度最高,达到10.53%,显示出科创板公司在创新领域的领先地位。
张平指出,上市公司持续的研发投入主要源于绿色转型和数字化转型的需求。企业依靠增加资本支出,快速调整技术和方向,以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国内企业自主创新的投入也表现在人才占企业用工比的提高,而高研发投入则提高了企业的毛利水平和定价能力。
孙金钜认为,企业的研发投入持续保持高水平,“硬科技”创新属性更加突出,这有效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增强了产业链的自主可控能力,促进了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大额的研发投入为相关上市公司带来了良好的市场表现,研发创新实力已成为支撑企业市场价值的关键要素。
除了对研发的重视,上市公司的责任和义务还包括给予投资者合理的回报,提振市场投资者信心。随着上市公司的成长和发展,它们为投资者提供了分享投资成果的机会,让投资者共享企业发展成果。2022年,沪市主板的上市公司通过高水平、多形式的分红,让投资者共享发展硕果,这无疑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
中国的上市公司正以其强大的研发实力和良好的市场表现,为投资者带来稳健的回报,同时也为国家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在资本市场中,众多上市公司展现了其卓越的经营成果,以丰厚的现金分红回馈投资者。其中,有161家公司派现超过10亿元,更有26家公司的分红金额达到了百亿元以上。在分红比例方面,超过72%的864家公司,其现金分红比例超过了30%,而高达287家公司的分红比例超过了50%。值得一提的是,有635家公司连续三年的分红比例都稳定地超过了30%。
以整体法下的年末收盘价为基准,2022年的平均股息率达到了3.6%,较上年增长了0.5个百分点。其中,有113家公司的股息率超过了5%,更有34家公司连续三年的股息率都稳定地超过了5%,展现了这些公司的稳健与可靠。
科创板的现金分红水平也迈上了新的台阶。在2022年度,共有334家公司推出了现金分红方案,总额达到了惊人的317.71亿元。其中,有77家公司的现金分红金额超过了1亿元。中国通号、传音控股、天合光能等领军企业更是以高额的现金分红回馈投资者。
北交所的上市公司也在现金分红方面表现出色。在2022年,有154家公司推出了现金分红方案,占全部公司家数的8成以上,总额达到了41.55亿元。股份回购也是市场信心的体现,有30家公司在2022年推出了股份回购方案,回购金额超过了近两年的总和。
深市的上市公司在现金分红方面更是大放异彩,总额达到了惊人的4255.47亿元。除了现金分红,深市还推出了大量的股权激励计划和员工持股计划,进一步激发了市场活力。
上市公司通过现金分红和股份回购等方式回馈投资者,不仅履行了社会责任,也为A股市场注入了信心与活力。随着上市公司经营状况的良好和整体财务质量的不断提升,现金分红的基础也日益稳固。专家建议,上市公司在分红政策上应平稳变化,确保市场不被误解。投资者则应更多关注红利的相对变化,而非绝对数量。现金分红的增加不仅源于监管要求,更源于企业内生化要求。随着研发成为企业增长的主要动力,上市公司更倾向于为股东创造价值,赢得长期的投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