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奇闻趣事 >

夏天不防暑秋天易高烧 切忌贪凉以免损伤阳气

四季更迭,风、暑、湿、寒,自然界的变化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在浩瀚的中华传统文化中,中医智慧为我们揭示了季节与疾病之间的微妙联系。《伤寒杂病论》中的一句“春伤于风,夏必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病疟;秋伤于湿,冬必咳嗽;冬伤于寒 ”,生动诠释了这一理念。

春季,和风送暖,万物复苏。人体的阳气也开始生发、生长。在中医的五行学说中,春主肝胆。春季养生需注意保暖防风,顾护阳气,养肝护肝。若被风邪所伤,可能立即引发感冒。即使当时不发病,风邪也会潜伏在体内,到了夏季导致脾胃运化失调,出现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

夏季,热情似火,心火旺盛。暑热夹杂湿气,是夏季的主气。若被暑邪所侵,当时可能不发病,但邪气会潜伏在体内。到了秋季,遇到秋凉,就可能引发疟疾,出现高热、口渴、皮肤无汗等症状。夏季养心是关键,需注意饮食清淡,静心养神,保证充足睡眠。

秋季,丰收之际,人体主脾。湿气是秋季的常见邪气。若被湿邪所伤,可能会立即出现食欲不佳、腹泻等症状。若不及时治疗,湿邪会蓄于体内,郁而化热。到了冬季,外寒内热相搏,容易伤肺,导致咳嗽。秋季调脾是关键,需少吃寒凉食物和生冷瓜果。

冬季,寒冷封藏,是养阳气的季节。若被寒邪所伤,当时未发病的寒邪会滞留体内,郁久生热。到了春季,就可能导致温病,出现发热、咽喉痛、咳嗽等症状。冬季要注意防寒保暖,保护肾阳。可多吃高热量、高蛋白食物,如牛羊肉。

我们要顺应自然季节的变化,注意养生防病。每个季节都有相应的养生重点,只有顺应自然、顾护身体,才能保持健康。让我们一起在四季的轮回中,守护自己的健康吧!

上一篇:家庭教师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