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新冠疫情的持续蔓延,呼吸机作为关键的医疗设备在全球范围内供不应求。来自中国的呼吸机制造商们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订单压力,他们的电话铃声不断,订单如雪片般飞来。
技术研发人员与生产线工人并肩作战,24小时三班倒,全力以赴提升产能。尽管如此,呼吸机的需求仍然旺盛,订单已经排到了第三季度。这背后的原因,是全球对呼吸机需求的急剧增长。
随着全球疫情的加剧,呼吸机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它是抗击新冠病毒的“续命神器”,为全球各国所抢购。中国的疫情防控形势向好,生产秩序有序恢复,使得中国成为呼吸机生产的重镇。
以国内无创呼吸机厂商BMC怡和嘉业为例,他们的日产能从2月初的两三百台跃升到现在的1200台。面对来自意大利、法国、英国和美国等国家的订单,他们正在通过各种方式增加产能。
各国政要、医疗机构负责人纷纷呼吁增加呼吸机产能或扩大进口。美国纽约州州长安德鲁·科莫以最直白的方式强调了呼吸机的重要性。实际上,呼吸机是救治新冠病毒攻击肺部功能受损患者的关键设备,虽然它不能杀死病毒,但可以为临床治疗争取宝贵时间。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每6个新冠患者中,就有一人需要使用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全球范围内,对呼吸机的需求量是目前医疗机构拥有量的10倍。中国作为全球呼吸机生产的重要基地,已经签署的呼吸机国际订单超过2万台,并已出口1.6万台。
中国的呼吸机厂商们正在全力提升产能,以应对全球的需求。春节期间,许多厂商在协助下解决零部件短缺、物流运输等问题后,便开始高负荷运转。国内呼吸机龙头企业深圳迈瑞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大年初二便紧急召回技术骨干,全力复工复产。
面对全球范围内的呼吸机短缺,中国呼吸机厂商们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他们不仅要满足国内的需求,还要满足全球的需求。他们的每一台呼吸机,都是生命的希望。让我们期待他们能够复刻口罩产能增长的奇迹,为全球抗击疫情贡献更多的力量。随着国内订单圆满完成,火力迅速转向海外订单,呼吸机厂商们几乎没有时间稍作休整。他们的工作节奏紧张到了极致,“每天的工作时间从朝九晚五延长到夜晚十点,周末也不例外。”姜栋如是说。员工短缺的问题更为突出,于是,各职能部门的员工被紧急调动到生产线上。
在北京的大型医疗器械制造商谊安医疗,其生产线也在满负荷运转。机和手术床的生产线都被重新配置,用于生产呼吸机。24小时不间断的生产使得其近三个月的出货量超过了往年。江苏的鱼跃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更是投入了其智能工厂,机械手臂的高效运作相当于10名工人的工作量,智能产线的效率是人工的2倍。呼吸机的日产量从300台跃升至700台,但订单量仍然庞大,一直排到了四月底。
中国医疗器械电商平台贝登医疗的供应链总监吴传普表示:“目前,中国所有的呼吸机厂家都已经达到了他们的产能极限。”
与口罩生产不同,呼吸机制造的转产并非易事。呼吸机涉及众多零部件的生产与组装,软硬件的调试和兼容性测试,对专业员工的需求更高,且生产一台呼吸机需要大约40天的时间。跨界企业需要面对更多的困难和技术壁垒,甚至可能需要长达18个月的时间才能实现量产。改造生产线、质检审批等环节也成为跨界企业的难题。短时间内实现规模化生产是一项挑战。
零部件供应是呼吸机产能的另一个瓶颈。虽然部分厂商如BMC怡和嘉业的呼吸机零配件已经基本实现国产化,但其他厂商仍面临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的问题。例如,压缩机、比例阀、涡轮、传感器等关键部件需要从国外进口。这些进口部件的质量和技术直接影响呼吸机的质量和性能。尽管一些企业正在尝试使用替代物料,但呼吸机的质量和安全性要求严格,只有解决源头供应商的物料供应问题,才能真正提高产能。
面对海外市场的需求激增,中国呼吸机厂商肩负着巨大的责任。这不仅是一场生产战斗,也是一场跨国合作和协调的考验。企业竭尽全力生产的也在多方协调,努力帮助国产呼吸机走向世界。中国工信部已召开会议,摸底企业面临的问题和困难,研究产业链协同扩产措施。
供应链上的挑战仍然重重。需求激增导致呼吸机价格水涨船高,一些中间商看到商机开始囤积居奇。这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也可能导致真正需要呼吸机的医疗机构无法获得设备。一些呼吸机制造商开始发表声明,坚决抵制恶意囤货、哄抬价格等行为。企业在接受订单时也会更加谨慎,详细询问买家的需求和用途,以筛选掉一些不良买家。
中国呼吸机厂商在这场战斗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他们需要在保证质量的提高产能,跨越各种障碍,将救命的机器送到真正需要的医疗机构。这是一场关乎生命和希望的战斗,也是对中国制造业的一次严峻考验。在医疗器械领域,国产呼吸机进军海外市场并非易事,除了产品质量外,还需跨越准入证明的门槛。美国FDA和欧洲CE认证是两大关键认证,获取这些证书的过程往往需要耗费大量时间。我国有创呼吸机生产企业共有21家,其中仅有8家取得了欧盟强制性CE认证,这一数字显示了国产呼吸机在海外市场上面临的挑战。
为了应对疫情,一些国家采取了应急措施,放宽了医疗器械的准入标准。但这只是企业进入市场的一小步。若想在国外市场站稳脚跟,还需注重专利和知识产权的保护。BMC怡和嘉业在进入美国市场时,就曾遭遇某呼吸机巨头公司的专利侵权指控。经过一场长达四年的激烈战斗和巨额资金投入,双方最终达成和解,BMC怡和嘉业才得以在美国市场开展业务。
公司负责人姜栋表示,他们有足够的证据表明产品是自主研发,多年来一直注重专利保护,在国内外都申请了大量专利。如果在产品研发设计过程中忽略这一点,可能会面临巨大的风险。
随着疫情的逐渐消散,中国呼吸机要想在全球市场中保持并扩大市场份额,积累中国制造的国际信用,其产品品质是关键所在。中国制造的呼吸机必须保证质量,这样才能赢得全球市场的信任和认可。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品牌在全球已经得到了基本认可。中国的医疗器械企业应当继续努力,为中国制造和中国品牌增光添彩。
迈瑞医疗负责人也强调了品质的重要性。他认为,中国呼吸机要想在国际市场上立足,必须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和技术水平。还需要加强与国际市场的沟通与合作,了解海外市场的需求和文化差异,为中国制造的呼吸机量身定制合适的市场策略。只有这样,中国呼吸机才能在国际市场上赢得更多的客户和合作伙伴的信任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