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可能对于焚百家书的历史背景感到困惑,却对邹衍的“五德终始”理论津津乐道。接下来,让我们跟随历史的风云,一同探究这其中的奥妙。
众所周知,秦始皇为了强化国家力量、实现一统天下,采纳了法家的治国理念,并下令焚烧百家书籍。并非所有非法家的思想理论都受到了排斥。实际上,有一种名为“五德终始”的政治理论,不仅没有被禁止,反而被秦始皇采纳并付诸实践。这一理论的创立者,正是战国末期的派思想家邹衍。
那么,“五德终始”究竟是何方神圣呢?简而言之,“五德”指的是木、火、土、金、水五种自然物质的道德属性与政治内涵。这一理论起源于五行学说,而邹衍则在原有的五行基础上,赋予了道德和政治意义,从而创造出支持历史发展和王朝更替的“五德终始”理论。
邹衍认为,自从王朝建立以来,历史一直按照“五德”的顺序进行更迭。例如,虞舜时代属于土德,夏朝属于木德,殷朝属于金德,周朝属于火德。这些朝代的兴衰更替,都是按照五行相克的理论来推导的。未来取代周朝的王朝,必然是水德。而当五德循环一周之后,土德王朝将再次建立。如此循环往复,便是“五德终始”。
邹衍创造这一理论的初衷,是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新生王朝提供改朝换代的理论支持。自周室东迁后,王权衰落,诸侯争霸。在这种背景下,邹衍预感到未来的新生王朝急需一种新型的理论来解释自己的兴起和旧王朝的灭亡。他结合了古代的五行知识和阴阳思想,创造出了“五德终始”理论。
与其他改朝换代的理论相比,儒家的学说虽然也支持朝代更替,但存在两个明显的缺点。儒家学说只解释了一个时代的改朝换代问题,缺乏对历史的整体解释;儒家的语言过于直白,容易刺痛统治者的心灵。相比之下,“五德终始”论则展现出其优势。它不仅全面解释了所有王朝的更迭替代,而且避免了使用过于激烈的言辞刺激统治者。它承认了改朝换代是符合天命的、必须的,并且确认了每个新生王朝都具有不可置疑的合法性。这对于统治者而言具有极大的诱惑力。
邹衍创造这个理论的初衷可能并不是为了秦朝服务。他更希望自己的齐国能够承担起统一大业的责任。然而齐湣王的不堪大用导致齐国失去了这一机会。随着秦国统一中原的步伐加速秦始皇对百家流派学说嗤之以鼻唯独对邹衍的“五德终始”论情有独钟。他发现这一理论不仅认可改朝换代的正当性而且确认秦朝取代周朝是合乎天命规律的。尽管秦始皇迷信武力但改朝换代毕竟是重大事件拥有与法家制度并不冲突的完美理论进行文饰能让他更好地统治天下。
在统一全国的那一年秦始皇运用“五德终始”的逻辑向全天下阐释了改朝换代的事实。他认为周朝为火德秦朝为水德这是天命流转、五德循环的必然结果。而周室东迁时代捕获黑龙被视为预示秦朝必将取代周朝的重要祥瑞。然而秦始皇的自信与“五德终始”论存在内在矛盾因为他只看到理论的合理性却没看到任何王朝都无法永恒的道理包括他的秦朝。
“五德终始”论作为一种政治理论既顺应了历史发展的需要又为新生王朝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尽管秦始皇对其情有独钟但在历史的进程中任何王朝都无法逃脱兴衰更替的命运。秦始皇怀揣着实现万世统治的梦想,然而最终被现实的残酷所击败。他的梦想反映了古代统治者对于永恒权力的渴望,然而历史的进程往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五德终始”这一理念,远非简单的循环相代所能涵盖。它所包含的每一德,都关联着内涵极为丰富的政治措施。以秦朝为例,其为水德,崇尚黑色,以十月为岁首,数字崇尚六,音乐崇尚大吕,事务崇尚法律等等。这些细致的规定,展示了五德终始理论在塑造王朝特色、树立统治权威方面的深远影响。《邹子》失传,使得我们难以详尽地了解其内容。尽管如此,它在历史上的影响仍然是巨大的。
后世每一次改朝换代,“五德终始”理论都被新生的王朝统治者所捡起,用以推演本朝的五行属性,从而在历史序列中获得合理性。正如《宋书·符瑞志》所言:“五德递王,有二家之说。”邹衍和刘向的理论在王朝更迭中各有应用。最初的秦和西汉,依据五行相克的规律来确定王朝的属性。而新朝则采用五行相生规律,认为自己是和平地取代了旧朝。不同的王朝会根据自身利益选择使用相克或相生规律来解释“五德终始”。
表面上看,“五德终始”理论似乎是一种深奥的学说,但其实质潜台词与儒家理论相通。它支持暴力革命,支持诛杀暴君,支持改朝换代。它并不参与过程,只是默默地确定结果。它在人们脑海中一直潜藏,支持着两千年来所有王朝兴衰更迭的变化。它如同一股暗流,在历史的深处涌动,影响着王朝的命运。这种影响虽然难以察觉,但却不可忽视。可以说,“五德终始”理论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历史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