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西药的迅速崛起,传统的中药似乎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近期,关于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更是引发了公众的高度关注。这一古老的医疗手段,在现代医学的映照下,显得愈发脆弱。
中药注射剂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无疑展示了其独特的优势。其成分复杂,使得发生不良反应的事件屡见不鲜,从而引发公众的信任危机。在不久前召开的中药注射剂风险控制专题座谈会上,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的官员、中医专家以及中药企业的代表对此进行了深入。
关于中药注射剂是否安全的问题,一直备受争议。据统计,全国收到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中药注射剂的比例不容忽视。我们必须明确一点,任何药物,无论中西,都有其潜在的风险。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合理使用,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管。
我国中药注射剂的应用历史已经长达70年,特别是在心脑血管、抗肿瘤等疾病领域,其疗效显著。近年来的一些事件,如“鱼腥草注射剂事件”,使得国家开始对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给予前所未有的关注。为此,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中药注射剂进行全面再评价,加强生产及质量控制环节的风险排查。
经过3年的努力,中药注射剂的整体安全性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国家药监局药品安全监管司的颜敏副司长表示,虽然没有发生特别严重的质量事故,但我们必须保持警惕,继续努力。中国中医科学院的张伯礼院士也强调,对于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我们需要认真分析其原因,区分是真正的过敏反应还是类过敏反应。
那么,如何减少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呢?这不仅仅是医药企业的问题,也是国家监管部门和公众的共同责任。在过去的几年里,国家各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中药注射剂进行了多次检查,并停产了一些无法控制风险的生产企业。通过提高中药注射剂的标准,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部分企业的代表呼吁,对于中药注射剂,我们应该推行“提高与淘汰”并重的管理模式。也就是说,一方面要提高中药注射剂的质量和安全标准,另一方面也要淘汰那些无法达标或者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产品。
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问题是一个复杂而敏感的话题。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其背后的原因,采取有效的措施来确保其安全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保护公众的健康,让这一古老的医疗手段在现代医学的映照下焕发出新的生机。实行“优质优价”政策推动药品质量提升
针对药品市场,我们正在推行一项“优质优价”的评审制度。这一制度的实行,意味着那些经过严格审核、表现出卓越质量的企业和药品品种,将会由药品监管部门公布其执行的质量标准,并依此标准进行严格的监管。而那些未能达到既定标准的药品,将被取消其“优质优价”的资格。这样的制度设计,旨在让质量更优的品种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从而在总体上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专家指出,中药注射剂是中药剂型的重大创新,历经数千年的实践检验。为了推动中药注射剂的持续发展,我们需要制定合理、完善且渐进的产业政策。这不仅可以逐步淘汰落后的品种,提高市场准入标准,还能鼓励采用高新技术手段,消除安全隐患,实现中药现代化,进一步增强中药的国际竞争力。
当我们深入中药注射剂时,不得不提其临床使用中的注意事项。中药注射剂由于含有杂质较多,其引发的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多样、轻重不一。这其中,过敏反应、消化道反应以及输液反应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中,合并用药引发的不良反应占到了25%。
如何在使用中药注射剂时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呢?这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并合理使用。据张伯礼所述,过去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源于不合理使用。但现在,随着合理用药的意识提高,不良反应率已经大大降低。
在加强中药注射剂的安全监管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国际经验。例如,日本有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制度、再审核制度和再评价制度,其中80%以上的处方都需要被监测。而在英国,则有黄卡制度和绿卡制度,药品公开出版物也会专门报告药物的一些不良反应。美国的监测体系则包括自愿报告和强制报告体系,临床上不断对各品种进行临床不良反应监测。
值得注意的是,药品说明书是保护企业、医生和患者的重要工具。张伯礼强调,除了开展临床不良反应研究外,修改和完善药品说明书也是重要的风险控制环节。国家药监局正在对双黄连、参麦、鱼腥草、鱼金注射液等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提高其工艺和质量标准,同时修订说明书。
专家提醒,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上的用法用量是关键,不要随意加大剂量。中药注射剂不宜与西药混合使用,以免发生配伍禁忌,产生不良反应。在使用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加强用药监护和应急抢救准备。
通过实施“优质优价”政策、加强监管、完善药品说明书、提高合理用药意识等措施,我们可以确保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公众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