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奇闻趣事 >

洋医疗器械维修暴利惊人:零件费是整机10倍

医疗器械行业隐藏惊人暴利:洋器械维修费离谱,零整比达惊人十倍

医疗器械,这些治病救人的设备背后,隐藏着令人震惊的暴利。近日,记者深入走访调查,发现进口医疗器械的配件价格竟然远超整机报价,有的高达十倍以上。这一问题在更冷门、更精密的医疗器械领域尤为突出。

湖北省十堰市人民医院设备科科长李桂增透露,即使是汽车这种大众行业都存在零配件价格过高的问题,但在医疗器械领域,这一问题被放大到了惊人的程度。他对比过一些医院的情况后,发现医疗器械的零整比竟然高达十倍。

更令人无奈的是,一些医疗器械生产厂家通过设备终端设置动态密码、不附带维修手册以及垄断零部件等方式,使得故障设备只能被动接受生产厂家的维修。这不仅增加了医院的运营成本,也可能对患者安全构成隐患。

医院维修人员和第三方维修机构人士纷纷表示,面对这种情况,他们往往束手无策。一位省级食药监局处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为保障医疗设备的安全、有效使用,食药监部门应参照《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对医疗器械进行监管。

某知名外资医疗器械企业相关人士则表示,公司始终遵循中国法律法规,按照相关要求向客户提供医疗器械产品说明和技术信息。在现实中,很多医院为了维护高端设备的正常运行,不得不购买生产厂家的保修服务,导致设备科的人员只能维修一些技术含量低的机器。

骆汉生是湖北省人民医院的一名巡视员,长期从事医疗设备的维修和管理。他回忆说,2000年以前,厂家在向医院交付进口医疗设备时,会提供技术说明书、维修手册等,还会针对机器提供工程师培训。但现在,这些“福利”已经不存在了,高端器械维修全部依赖厂家。这一现象在行业内普遍存在。

在近期的一个行业内部论坛上,全国医院的院长们纷纷“吐槽”医疗设备维修费用之高。如果不购买保修合同,设备维修费用按次计费,一次可能需要花费1万多元甚至更多。因为外商不对医院的工程师进行维修培训,修哪里、换哪个配件都由厂商说了算。

根据我国法律,进口医疗器械的产品说明书是必需的。国家食药监总局也出台过详细规定,医疗器械说明书应当包括产品的性能、主要结构、适用范围、安装和使用说明、产品维护和保养方法等。食药监部门对于医疗器械的监管应参照《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以确保医疗设备的安全、有效使用。

面对这一现象,食药监部门应加强监管,确保医疗器械的安全、有效使用。医院和患者也应关注这一问题,呼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促进医疗器械行业的健康发展。医疗器械企业也应承担起社会责任,提供合理的产品和维修服务,为患者的健康做出贡献。“关于设备的那些秘密,我们与厂家的沟通已不止一次。他们的回答始终依照法律法规,且声称技术说明中的许多内容属于专利机密,必须得到保护。”骆汉生提及,尽管他对此解释有所保留。他强调,航空公司的飞机维修工作通常是由专门的维修公司负责,而非直接由波音、空客等厂家接管。在过去,没有密码保护的后台系统让维修工作更为灵活。但现在,当设备遇到问题时,他们只能无奈地与厂家取得联系,“我们有心无力,想动手也动不了。”

在这背后,隐藏着令人堪忧的维修服务和高昂的零部件价格。据《每日经济新闻》调查,中高端医疗设备及其后期的保养维修费用惊人,非核心部件的价格动辄突破十万元,核心部件更是高达数百万元。《上海市医疗设备器械管理质量控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型医疗设备的维修费用几乎与其购买价格持平,时常出现“小故障导致大维修,维修无果只能换新”的情况。

湖北省十堰市第一人民医院设备科科长李桂增向我们展示了他们与厂家的保修合同。一台价值793万元的进口CT机,厂家每年要求的全保费用超过180万元。另一台磁共振机,每年的维保费用也达到了62万元。他计算后发现,每天用于这台CT机的维保费用约为5000元,这意味着科室每天前30个病人的诊疗费用都用于机器的维护。

那么,对于医院来说,是购买保险还是选择故障报修更为划算呢?据《中国医疗设备》杂志的调查显示,三家知名公司的设备年均故障次数不尽相同,但多数机器的年均故障次数在可接受范围内。虽然厂商提供的维修培训不尽如人意,但一些医院仍然选择购买全保。广东一家三甲医院的技术科小陈透露,如果将整机设备拆成配件并累加各医院提供的配件价格,总价往往远超整机报价,有的甚至超过十倍。

李桂增所在的医院也有类似经历。他回忆道,一次进口CT机的球管损坏,厂家报价高达70万元;另一次一块普通电路板的维修报价也达到了惊人的19万元。面对医院的质疑,厂家的回应是设备受到知识产权保护,软件研发费用高昂。

“经过几次维修后我们意识到,虽然机器每年的维修次数有限,但长远来看购买全保更为划算。”李桂增坦言,“医疗器械的零整比高达十倍。”对于大多数医院来说,无法为每台设备购买高额保险,高端设备的年投保费用动辄三百万至四百万。在一线城市的三甲医院,这一数字更是远超此范围。厂商的策略是让医院觉得配件维修成本过高,从而选择购买全保。

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表示,厂商抬高配件价格后,往往迫使医院选择购买保修。“如果医院足够了解设备情况,其实可以选择第三方配件。”但厂商往往会以非原装配件可能引发问题为由阻止医院选择其他渠道。即便是有技术实力的设备科长也会因为这一警告而犹豫不决。广州一家第三方维修公司的工程师小许表示,以CT机为例,除了球管等损耗配件外,其他零部件损坏的概率较低。考虑到球管的更换频率和费用,购买年保依然更为划算。关于医疗设备行业的竞争格局,一直备受关注。《中国医疗设备》杂志社社长金东近日在一个行业论坛上分享了他的观点,剖析了外资企业和国内品牌的不同关注点和发展策略。

金东指出,外资企业在医疗设备行业的主要利润来源于售后服务,而非销售。他们更关注装机量和市场占有率,因为只有当市场份额扩大,售后服务的利润才会相应增长。而国产医疗设备品牌则更侧重于销售,其利润主要来源于产品销售,很多售后服务甚至无法盈利,有时甚至会赔钱。

在过去,当国产医疗设备在技术和质量上无法与外资品牌相抗衡时,外资品牌往往会采取高价销售策略,追求利润最大化。一旦国有品牌在技术和质量上对外资品牌构成威胁,形势便发生了转变。外资品牌会发起价格战,将价格降低到接近工业成本边缘,这不仅使国有品牌失去利润空间,还彻底丧失了发展动力。

更为严峻的是,由于国内大多数核心硬件需要从欧美等国家进口,工业成本相对较高。外资品牌在降价时,通常只需牺牲其销售利润中的一小部分,大约10%,而占总利润90%的售后服务利润却不会受到丝毫影响。这是因为外资品牌的售后服务利润主要来源于其在市场中的占有率。价格战不仅能让外资品牌获得更大的市场占有率,还能进一步扩大其售后服务利润空间。

金东的这番言论揭示了医疗设备行业的深层次矛盾,也提醒了国内品牌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时,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和质量水平,同时寻求降低工业成本的有效路径。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