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奇闻趣事 >

广东委员代表爬广州塔调研灰霾治理

广州的天空之秘:实地调研揭示数据与直观感受的差距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广东省的几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齐聚一堂,共同登上广州塔进行调研。当他们的目光聚焦在距离地面近五百米的监测点时,眼前的景象让他们不禁疑惑:“为何数据和直观感受差距如此之大?”尽管广州塔上的几个监测点PM2.5浓度并未超标,广州城却笼罩在浓雾中,仿佛被一个无形的罩子罩住。

他们首先来到了广州塔大气垂直监测站,这是国内目前最高的监测点。虽然当天阳光明媚,但城市却被雾气笼罩,空气质量看似并不明朗。代表和委员们不禁对眼前的景象感到意外。在狭小的监测点内,六个仪器实时监测的数据却显示空气质量并未超标。

来到广州塔的最高点,代表们被眼前的景观所吸引。抬头看,天空湛蓝;俯视四周,城市仿佛被一层雾气笼罩。尽管仪器数据显示空气质量达标,但人们为何会有不同的感受呢?

在调研活动的第二站,代表和委员们向专家提出了自己的疑惑。为何在三个不同高度的监测点,PM2.5浓度相差不大?为何数据达标,肉眼所见的广州却是灰蒙蒙一片?

广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的副站长黄祖照对此进行了解释。他提到,在不同的天气和气象条件下,大气边界层的高度会发生变化。如果气象条件良好,大气边界层有时会超过1000米,因此1000米之下的PM2.5瞬时浓度比较接近并不奇怪。

广东省环境监测中心的副主任、省大气环境首席专家钟流举则解释了为何肉眼看到的能见度下降并不一定是灰霾造成的。他提到,登上山顶有雾气时,同样会看不清远处。目前我们所遇到的灰霾中,都含有水汽的成分,具体雾和霾的比例则随气象情况变化。

尽管专家给出了解释,但广东省政协委员、中山大学的杨中艺教授却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监测数据达标但“看起来不美”,原因在于我们的标准较低。他呼吁人们应该更加重视空气质量问题,提高环保意识,共同保护我们的家园。这次实地调研让人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空气质量数据与直观感受之间的差距,也引发了人们对环保问题的深思。希望未来我们能共同努力,让广州的天空更加湛蓝,让空气更加清新。同样是良或优,我们的标准低于外国的标准

我们面临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在环境质量的评估上,我们是应该信赖我们的肉眼所见,还是依赖精确的数据分析?对此,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杨英提出了独到的观点。她认为,要想让公众对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心悦诚服,除了加强科普宣传外,更重要的是加强对监测设备的第三方监管。

在灰霾问题日益严重的当下,灰霾的成分和来源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此前,中科院的一项研究成果引发了关于机动车排放对雾霾贡献比例的争议。这一议题也成为昨日调研的热点之一。省政协委员赵子文在省环境监测中心座谈时提出疑问:广州和珠三角地区的机动车尾气对雾霾的贡献比例究竟有多大?灰霾的成分结构又是如何?

广东省大气环境首席专家钟流举回应称,全省21个地市从去年底才开始发布PM2.5监测数据,因此用于研究的原始数据还不够丰富。目前,全省性的灰霾源工作尚未全面展开。杨英代表则直言,既然对PM2.5的组成结构和来源结构了解不足,那么关于各种污染物对PM2.5贡献比例的说法就显得自相矛盾。她强调,在没有确切诊断或诊断错误的情况下,谈论这些问题只会浪费公共资源,无法真正解决问题。

钟流举也表示,为了更深入地开展研究,部门需要规划并建设一批用于源的大气成分站,并增设更多的监测站点。广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的黄祖照副站长透露,他们正在联合其他单位开展PM2.5来源的科研项目,有望在2014年底前完成研究并公布第一手的PM2.5成分和来源数据。

除了对灰霾成分的追问,代表们还关注到“治气”方案的制定过程。在座谈现场,有代表问及全省层面大气污染应急预案的进展。钟流举表示,珠三角的大气重污染应急预案已获省原则通过,但尚未正式公布。对此,杨英代表建议,在草拟相关政策时应该公开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包括专业机构、专家和大众的意见。

参与昨日调研的代表名单中包括张小庄省人大代表、省妇幼保健院院长,杨英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谭燕红省人大代表、广州市广百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广军省人大代表、广州海珠区江南中街道社区服务中心职员以及赵子文省政协委员、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等。(来源:南方都市报)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请浏览其官方网站。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