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会这座全国闻名的养猪大县,养猪业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每年的生猪出栏量高达200万头,其中大部分为洋猪品种。业界普遍透露,目前业内约有70%的猪场都在经营新美系生猪,广东猪产业几乎被洋猪一统天下。
这些洋猪,如小白一般,生活在紧密的养殖环境中,它们的生活空间虽然只有十多平方米,但吃喝拉撒都在这个圈子里解决。每天除了吃饭和睡觉,几乎无事可做。尽管这样的生活看似安逸,但小白身上总是脏兮兮的,还带着一些粪便的味道,因为它一直无法外出活动,心情自然也不佳。
洋猪的到来,不仅改变了小白的生活,也重构了广东的生猪产业模式。这些洋猪,如杜洛克、大白母猪等,具有生长速度快、效益高等特点,因此深受养殖户们的喜爱。比如小白所属的养猪场老板谢先生就对其赞不绝口。这些洋猪不仅能在短时间内快速生长,而且肉质优良,深受消费者喜爱。洋猪在广东市场上几乎占据了主导地位。
早在上世纪末,广东阳春的养猪大户刘经栋就开始尝试引进洋猪品种。他最初饲养的是本地土猪,但后来他发现洋猪的生长速度和效益远超土猪,于是果断决定引进杜洛克公猪。这一决定使他赚得盆满钵满。随后逐渐出现了洋猪一统江湖的局面。其他养殖户看到刘经栋的成功后也纷纷引进洋猪品种,从而推动了整个广东养猪业的发展。
随着洋猪的需求越来越大,一些种猪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这些种猪场不仅提供优质的洋猪品种,还销售良种猪精液。如广东四会的一家大型种猪场,他们饲养的美系纯种大白母猪、长白母猪和杜洛克母猪数量庞大,年产母猪超过2万头,良种猪精液超过40万份。他们宣称所售的公猪精液全部来自美国洲际比赛中获得冠军头衔的优良公猪,确保了精液的质量。
在洋猪的统治下,广东的养猪业蓬勃发展。这些洋猪不仅为养殖户带来了更高的经济效益,也为消费者带来了更优质的猪肉产品。随着养猪业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环境污染、疫病防控等。未来,广东的养猪业需要在保证经济效益的注重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两天前,阿丽带着满腔热情赶赴四会市贞山宾馆,参加两年一度的四会养殖行业年会。作为养猪行业的专业人士,她满脸自豪地介绍道:“这里的猪场都引进了新美系的猪种。”相较于旧美系猪,新美系猪的优势显而易见,它们的生长速度更快,仅六个月就能长到240斤。如今,业内已有超过70%的猪场开始经营新美系的猪种。
面对人们关于新美系猪是否适应本土环境的疑虑,阿丽坚定地否认,表示这些猪的养殖方式与农村传统养殖无异,同样容易饲养。
在种猪场,有一门特殊的生意——出售公猪的精液。阿丽所在的种猪场拥有一个广东省内规模最大的人工授精站,站内拥有300多头公猪。她透露,取精过程主要依赖人工操作,因为机器操作尚不方便。虽然曾经尝试过引进国外的取精机器,但效果并不理想。正常情况下,一头杜洛克公猪每次可产精300毫升左右,大白猪则能产毫升左右。年轻的公猪一周需要取精两到三次,而年龄较大的则相应减少。
精液取出后需要经过稀释,然后供母猪使用。按照一定比例稀释后,每瓶约80毫升的精液售价25元,足以满足一头母猪的需求。为了方便养殖户购买,种猪场在四会和周边地区设立了78个供精点。
在记者的调查中,广东多家养猪场的情况显示,为了降低成本,养殖肉猪的农民通常会饲养一定量的母猪,自行配种获取种猪苗。这也使得种猪和母猪成为一门繁荣的产业。
随着生猪产业的发展,兽药行业也迎来了飞速的发展。在四会养猪行业协会的年会上,各大饲料企业纷纷展示自家的产品。有的兽药企业宣传其饲料能让猪“一包多长四斤”,还有的则声称“吃得多、拉得少”。为了吸引农户,一家企业甚至发放小礼品——红包包裹的福利。
记者发现,在猪的饲养过程中,添加添加剂在猪饲料中已成为普遍做法。有一家企业专门生产混合饲料,名为“催肥增重王”,声称使用其饲料后,猪后期日增重可达三斤。
为了保证猪的健康生长,饲料中不仅添加了各种添加剂,甚至还包括药物。有的兽药生产企业针对猪咳嗽的情况,研发出中药型兽药,养殖户只需将中药添加到饲料中即可。业内人士还透露,有养殖户会在饲料中添加板蓝根。
阿强是广东一家饲料企业的工作人员。他提到,如果从母猪开始喂养阶段就使用他们的饲料,是不含血浆同源蛋白的,这样可以确保猪长大后的健康。如果添加了同源蛋白,虽然前期猪的生长发育较快,但后期可能会出现生长速度减缓、抗病毒性下降等问题。他还警告说,国外曾有饲料厂或畜牧场非法在饲料中添加平喘药以促进动物生长,这种做法危害极大,已引起有关当局的高度重视并受到严格管制。除此之外,还有饲料中会添加性激素、促性腺激素、具有雌激素样作用的物质、催眠镇静药、肾上腺素类药物等。他也提到,一些养殖户会在饲料中添加重金属粉末来追求短期效益,虽然前期猪的生长发育良好,但后期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国农业大学刘学军教授带领着他的研究团队深入了一家养猪场的生态问题。他们对猪的粪便进行了详尽的取样分析,结果令人震惊:粪便中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其中锌的含量竟超标近300倍。刘教授并不满足于这一发现,他还与团队在猪场周边地区采集土壤样本进行分析。结果揭示了一个惊人的事实:在仅1.5米深的土层中,就检测出大量的硝态氮、微量的重金属元素以及残留的兽药成分。刘学军教授忧虑地表示,“这种污染物残留最终会渗入地下水,对环境造成长期影响。”
相较于饲料中的添加剂问题,刘学军教授更为关注的是饲料的过营养化现象及其带来的环保挑战。在当下,猪的饲养普遍营养过剩,这不仅导致猪的消化系统出现问题,更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环境污染。在养猪场内和周边地区,空气中氨的浓度普遍较高,这是PM2.5超标的一个重要源头。
刘学军教授解释道,过量的营养摄入使得猪的消化过程变得复杂且低效,大量未消化的物质通过粪便排出,这其中就包括了各种添加剂和过量的营养元素。这些物质在自然界中难以降解,长期积累会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严重的污染。高浓度的氨排放也是一大环境问题,它们与大气中的其他污染物结合,形成PM2.5等空气污染物,对空气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面对这一系列的环保难题,刘学军教授及其团队正在深入研究,希望能找到解决之道。他们呼吁农业部门和养殖业主应当关注这一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减少饲料过营养化现象,降低环境污染,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