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技术与工业互联网的融合,正成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驱动力。新一代的信息通信技术升级方向已然明确,那就是5G的发展。与此工业互联网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正引领着制造业走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时代。
近日,工信部印发的《“5G+工业互联网”512工程推进方案》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到2022年的行业蓝图。在这一方案中,明确提出要打造5个产业公共服务平台,遴选10个重点行业,并形成至少20个典型的工业应用场景。这一举措意味着5G与工业互联网的融合将成为未来制造业的核心创新动力。
那么,为何需要打造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呢?这是因为5G与工业互联网的融合应用需要解决一系列问题,如融合标准的不完善、关键技术的突破难题以及配套产业的不成熟等。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将针对这些问题,提供技术标准验证、核心设备测试、应用服务创新及咨询培训等公共服务。这些平台旨在解决行业特点中的关键问题,为融合应用提供基础支撑和样板指导。
目前,这些公共服务平台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网络支持成为其中的一项重大福利。中标单位将为企业提供一定规模的5G网络覆盖,并提供多种5G网络融合应用部署。在此基础上,搭建的网络测试环境支持多个5G网络融合应用方案的孵化验证,满足工业企业的研发试验需求。还为中小型企业提供咨询培训服务。
除了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方案的另一个重点是选择优势行业和特色产业进行融合应用先导区的建设。通过选择产业聚集度高、数字化基础好的地区进行网络改造,进一步实现人、机、物的全面连接,促进各生产要素间的高效协同。例如,在矿业行业和电力行业,5G的应用已经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和安全管理水平。
未来,“5G+工业互联网”产业园区将因地制宜形成特色,避免盲目跟风。工信部信息通信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将通过验证应用效果、探索商业模式等方式,形成行业聚集效应和区域规模效应。目前,我国已形成“两区三带多点”的5G工业互联网内网改造分布格局,并在一些地区形成了特色的应用场景。
随着基础电信企业和大型工业企业的联合布局加快,越来越多的“5G+工业互联网”典型应用场景将被挖掘出来。目前,5G的特性如低时延、大带宽、广覆盖已经在工厂远程视频维护、机器视觉监测等场景得到广泛应用。未来,随着技术的深入应用,应用场景将由生产外围环节向内部延伸,为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更坚实的支撑。
5G与工业互联网的融合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驱动力。通过打造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融合应用先导区、挖掘典型应用场景等方式,将推动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进程,为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杭汽轮与浙江移动携手探索前沿科技,共同开创5G三维扫描建模检测系统新纪元。借助激光扫描的精准力量,他们能够迅速获取产品的详细数据并精准构建三维模型。这一革新性技术使得工业汽轮机的核心零部件检测实现了质的飞跃,从原本的抽检提升到了全量检测,检测时间预计从2至3天缩短至仅仅3至5分钟,这无疑是一场生产检测领域的速度革命。
这一合作的深远意义在于揭示了未来5G技术在工业领域应用的广阔前景。过去,5G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生产外围环节,如视频监控、巡检安防和物流配送等。随着杭汽轮与浙江移动的深度合作,5G技术的触角正逐渐向产品设计仿真、生产控制、质量检测以及安全生产等核心环节延伸,为全要素、全价值链提供高效服务。
那么,如何实现从生产外围环节向内部核心环节的深度渗透呢?公司负责人提出了三大战略方向:
我们需要加强关键技术攻关,解决“能用”的问题。这意味着我们需要研究制定“5G+工业互联网”融合的标准体系、融合技术及应用标准,加快融合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进程。
我们需要提供服务支撑平台,解决“敢用”的问题。通过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应用场景,让企业和开发者敢于尝试、乐于接受这一新技术。
我们要促进供需合作对接,解决“好用”的问题。通过培育解决方案供应商、遴选优质服务提供商构建供给资源池,并依托产业组织促进供需双方的深度合作,逐步培育起“5G+工业互联网”这一新兴产业。
这一变革不仅意味着生产效率的飞速提升,更是向着智能制造、智慧工业迈进的坚实一步。随着技术的深入研究和应用的不断拓展,“5G+工业互联网”必将在全要素、全价值链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推动工业领域的持续创新和飞速发展。《》对此进行了深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