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正是过敏的高发季节,哮喘、湿疹、荨麻疹等疾病纷纷涌现,它们看似各自独立,实则可能是过敏这一共同病因所致。对于儿童来说,过敏的影响更为深远,若不及时控制,可能会引发鼻炎、哮喘等更严重疾病,甚至危及生命。而食物过敏若不得当处理,也会影响到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
全球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不断攀升,已达22%,其中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的发病率尤为突出。在我国,儿童过敏性疾病的患病率也在逐年上升,令人担忧的是,家长和儿科医生对于儿童过敏的认知及治疗的普及率仍较低。
儿童过敏的症状随着病程的发展而变化。婴儿时期主要表现为湿疹,同时可能伴随腹泻、便秘等肠胃症状。随着孩子的成长,过敏症状可能会进一步表现在呼吸道,如鼻炎、打喷嚏、流鼻涕等,甚至可能发展为哮喘。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研究中心主任申昆玲教授指出,过敏性疾病在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症状表现。
患湿疹的孩子以后出现呼吸道过敏的比例相当高,研究表明,婴儿时期由牛奶蛋白引起湿疹的孩子,在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大概有40%会发生呼吸道过敏。随着病程的延长,部分患儿的气道可能遭受不可逆的慢性损伤,成年后可能发展为慢性过敏性气道疾病。
对于过敏性疾病的成因,世界各国都在进行深入的研究。多项研究发现,顺产和母乳喂养能降低婴儿患过敏的风险,而空气污染和宠物饲养则可能加大儿童过敏的风险。世界过敏组织前主席兰尼·罗森瓦瑟教授强调,对过敏的防治是一个涉及环境、饮食、生活习惯等多方面的综合治疗方案。
我国儿童过敏的现状是,大部分儿童的过敏性疾病未得到规范、及时的治疗。据申昆玲教授介绍,我国儿童哮喘的患病率在持续上升,而其他过敏性疾病也呈现出显著的增长趋势。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家长和儿科医生对过敏的认知和治疗仍显不足。
申昆玲教授还分享了收治的食物过敏导致营养不良的婴儿案例,强调了家长需要了解更多关于过敏的知识。她也指出儿科医生在过敏性疾病治疗方面缺乏系统的培训和理念更新。
目前,我国的儿科医生培养体系并未将过敏作为独立专业,导致过敏性疾病的诊疗分散在各个科室。这使得儿科医生对过敏性疾病的知识较为分散,难以形成系统的认知和治疗方案。兰尼·罗森瓦瑟教授介绍,许多国家都将过敏疾病作为独立专业来治疗,这对提高治疗效果和医生的专业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儿童过敏的诊治亟待规范。我们需要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家长和儿科医生对过敏疾病的认知和治疗普及率。也需要对儿科医生进行系统的培训和理念更新,以便更好地为儿童提供过敏疾病的诊疗服务。当婴幼儿因喂养不当导致的食物过敏引发湿疹时,通常他们只能在皮肤科得到针对皮肤病症的治疗,而对于引发湿疹的真正原因——不当的喂养方式,却往往缺乏专业的指导。对此,申昆玲医生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在当前过敏性疾病发生率急剧增长的形势下,加强父母对过敏性疾病的认知,提高医生对儿童过敏的临床诊治能力,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
为了弥补儿科医生在过敏性疾病防治方面的短板,让儿童过敏得到更规范有效的治疗,我们必须采取行动。许多家长误将过敏引发的鼻炎、鼻窦炎和哮喘症状当作普通感冒来治疗,反复使用抗生素,这种治疗方法显然是不恰当的。对于那些曾因牛奶蛋白过敏而引发湿疹的孩子,家长应密切观察他们的呼吸道症状,区分是过敏还是感染,然后才能给予适当的治疗。
申昆玲医生认为,为了更有效地防治儿童过敏,除了提高家长的认知水平外,更重要的是提升儿科医生在过敏性疾病防治方面的能力。在这方面,我国已经启动了一些项目。例如,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儿科专业委员会与世界过敏组织合作,在北京启动了我国首个国际认证的儿科医师过敏培训项目。该项目预计至2018年年底将培训1000名儿科医生,将儿童过敏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等知识普及到一线骨干医生。
未来3到5年,我国还将逐步搭建儿童过敏领域的中青年梯队,使中国儿童过敏类疾病的诊疗水平与国际接轨。尽管目前我国没有完善的过敏专业科室,但分级诊疗制度的存在意味着过敏患者首先会接触到基层医生。我国将进一步完善医护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制度和临床专科领域的认证体系,促使更多基层医生参与具备国际标准的系统化、规范化培训,加深他们对过敏性疾病的了解,更新认知,让更多病人在诊所或社区就能得到适当、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面对婴幼儿过敏的挑战,让我们携手努力,为孩子们的健康护航。这是一场关乎未来的战斗,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参与和付出。让我们共同期待一个更健康、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