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医疗控制已刻不容缓,成为了当前的紧要任务。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医生的精准决策,也离不开医院和社会的全面监督。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一款临床软件成为了医生决策的有力助手。这款软件不仅提供了细致的指导,还实施了严格的监督,确保医生在面临各种病情时,能够开出恰当的药方。
在这家医院,医生的每一个决策步骤都受到了系统的引导与监督。从病情评估到药物选择,每一步都有详尽的提示和约束。特别是在对抗菌药物的使用上,这款软件提供了实时的提醒和监控,有效遏制了抗菌药物的滥用现象。
想要开药?得先经过系统的允许。系统会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提供细致的提醒,引导医生作出正确的判断。在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简称浙医二院),输液室不再是往日的人满为患,只在急诊室二楼设有一间约20平方米的小型输液室,平时空荡荡的。这是因为医生们会耐心告知病人输液和滥用抗生素的危害,并推荐使用口服药物替代点滴。
浙医二院的王建安院长一直强调对抗菌药物的严格控制。他深知,确保医生正确使用抗菌药物并非易事。感染管理科主任王选锭教授也指出:“诊治感染是最难的临床决策。”感染种类繁多,涉及各个临床学科和各级医生,其中的病原体、宿主与抗菌药物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
那么,如何确保每位医生都能像专家一样作出判断,从根本上避免滥用抗菌药物呢?经过不断,浙医二院自主研发出了一套“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决策支持系统软件”。
随着记者的体验之旅展开,我们可以看到,系统为医生提供了详尽的决策支持。打开一名病人的病历,输入某种头孢菌素的代码,系统立即显示出用药提示,并自动进入手术预防用药环节。系统会询问:“该手术是否需要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如果确实需要,系统会提示适合的药品选择。对于治疗性抗菌药物的使用,系统要求“有样必采”,即病人需采集感染样本后才能开出抗菌药物。
系统还展示了病人的炎症指标和每个时间点使用的抗菌药物,让医生能够评估之前的治疗方案是否有效。对于静脉使用抗菌药物的管控,系统也十分严格。例如,对于常用药左氧氟沙星的静脉注射,系统会提示口服与静脉注射无差异,建议使用口服制剂。
除了这些功能,系统还提供了“诊间继教平台”,让医生和全国知名专家进行交流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医疗水平。王选锭教授表示:“有了这样的专家决策支持,即使是无经验的医生,也能达到中级水平并不断提升。”
在这样的系统支持下,浙医二院在控制抗菌药物使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其他医院树立了榜样。这一创新举措不仅提升了医疗质量,也体现了医院对医生、对病人的高度负责态度。医生用药过程受到严格监控与评判,违规者将受到处罚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医疗意识的提高,对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已成为医疗界关注的焦点。在浙江省,尤其是浙医二院,对抗菌药物的使用采取了严格的监控和管理措施。
医生的专业水平和意识固然重要,但对抗菌药物的滥用问题并非完全由此决定。不合理的用药理念、医院的经济效益考核、病人及家属的干预、处方管理制度的不健全以及商业因素等,都对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造成了影响。为了消除这些非医学因素的干预,强有力的监督措施显得尤为关键。
浙医二院通过“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决策支持系统”,对每个病人的用药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对于那些原则上不需要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手术,如果医生坚持用药,必须勾选特殊原因后才能继续。这些操作痕迹都会被自动保存在系统内,由专业管理团队进行抽查。一旦发现不合理用药,专家组会迅速介入调查,并对相关医生进行教育和处罚。据媒体报道,已有不少医生因此受到处罚。
经过几年的努力,浙医二院在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方面已经走在全国前列。国家卫计委提出的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20%的标准,在浙医二院,这一比例仅为6.8%。
专家提醒公众,除了医院的规范管理和医生的努力外,社会药店同样重要。没有医生、药师指导的抗菌药物随意使用可能导致病人损害和细菌耐药性的增加。公众应提升对抗生素滥用危害性的认识。《中国家庭药箱调查》显示,七成多的居民在本人或家人感冒发烧时,会自行服用抗生素。过度使用抗生素会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强,给疾病治疗带来更大的难度。
在此背景下,对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不仅需要医疗机构的努力,更需要公众的参与和认识。作为医生群体,明确病因、对症下药是他们的专业方向,也是他们的职责所在。而对于公众来说,了解抗菌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认识到滥用抗生素的危害性,同样至关重要。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公众参与到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行动中来,共同为健康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