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冬季红斑不只是冻疮,或与红斑狼疮有关
随着气温骤降,寒冷的冬季已经悄然而至。当你的手、脚、脸、耳朵等部位出现红斑、皮疹时,你是否会误以为只是普通的冻疮?医生提醒,这些可能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征兆,而非简单的冻疮。
昨天,一位中年女子走进杭州滨江健平中医诊所,她的疑问立刻引起了其他病人的关注。这位女子手上出现了疑似冻疮的红斑,引起了诊所负责人来建萍医生的担忧。她凭借经验判断,这并非简单的冻疮,而可能是红斑狼疮。
来建萍医生解释说,红斑狼疮和冻疮的症状虽然有所相似,但两者有着明显的区别。众所周知,冻疮通常在天气寒冷时发生,导致皮肤红肿、痒痛难忍,严重时甚至会发生溃烂。红斑狼疮的患者也会出现这些症状,这使得两者难以区分。当我们在冬季出现红斑、皮疹等症状时,应警惕可能患有红斑狼疮,并留意自己是否还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如关节痛、口腔溃疡、发热、贫血等。
那么,如何区分冻疮和红斑狼疮呢?来建萍医生向我们介绍了一个简单的方法:观察是否出现“雷诺现象”。当皮肤在寒冷条件下变白,而在温暖环境下则变红发紫,这种现象即为“雷诺现象”,多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
除了观察皮疹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化,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还会出现一些其他症状,如面部呈蝴蝶状、两颊对称的皮疹(蝶形红斑)、四肢皮肤寒冷时出现的网状或树枝状红斑或青紫斑(网状青斑),以及不明原因的贫血、反复的口腔溃疡、明显脱发、不明原因的关节痛、持续性低烧等。
在昨天的门诊中,一位中年女子除了典型的雷诺现象外,还伴有其他症状。通过详细问诊,来建萍医生初步诊断她为系统性红斑狼疮。
值得注意的是,红斑狼疮与雌激素水平密切相关。青年女性是该病的主要发病群体,且发病年龄以20-40岁最多。这个年龄段的女性雌激素水平相对较高,一旦发病就异常凶险。
在寒冷的冬季,我们要警惕皮肤上的红斑、皮疹等症状,不要轻率地将其归咎于冻疮。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并伴随其他不适,最好及时就医检查,以免错过诊断和治疗的最佳时机。蒋女士在十五年前被确诊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经过长期的西医激素治疗,她的病情并未得到显著改善。狼疮性肾炎使她全身浮肿、关节疼痛、严重脱发。蒋女士了解到,红斑狼疮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疾病,每一次发作都会让病情变得更加严重,最终可能导致多脏器损害并因感染而致命。
在寻找新的治疗方法的道路上,蒋女士听说了杭州滨江健平中医诊所的来建萍医生。来医生家学渊源,从小沉浸在中医中药的环境中,后随名医父亲学习,积累了丰富的民间草药偏方和验方。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来医生家的“来氏汤”被全国治疗红斑狼疮的权威叶任高教授收入其著作《红斑狼疮》中。
为了方便患者求医,蒋女士提供了详细的指导:“有些患者说来一趟不容易,我会建议他们改坐地铁,出站后走不远就能看到诊所。”身体逐渐恢复后,蒋女士还义务担任诊所的导医。
对于红斑狼疮患者而言,饮食忌口至关重要。来建萍医生特别强调:“红斑狼疮病人吃阿胶等于吃。”我国传统医学强调“寓医于食”和“寓补于食”,病人必须注意饮食和忌口,这对治疗和恢复至关重要。
来建萍医生指出,红斑狼疮患者在治疗期间宜吃豆角、大米、葫芦瓜、蒲瓜、冬瓜等蔬菜,食盐和味精要少量摄入,食用油方面则推荐猪板油和压榨花生油。生活中还需避免暴晒和紫外线照射,在户外活动需做好防护。两性生活方面宜节制,疾病活动期应避免妊娠。坚持正规服药治疗,并在医生指导下正确用药。
正值冬令进补时节,一位女患者咨询来建萍医生关于阿胶的问题。来医生严肃地告诫她:“红斑狼疮病人吃阿胶犹如吃,可能会加重病情甚至危及生命。”她回想起一个悲剧:一个18岁的女孩因吃阿胶进补,结果病情急剧恶化,最终不治身亡。
关于中药的煎服,来建萍医生提醒患者亲自煎药效果更佳。煎药器具应避免使用铁锅,可选用搪瓷锅、不锈钢锅或砂锅,以免与药物发生化学反应。
红斑狼疮的治疗之路充满挑战,但正确的治疗和饮食指导是战胜病魔的关键。来建萍医生及其家族的“来氏汤”为许多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煎药是一项需要严格遵守特定步骤的工艺,以下是详细的煎药步骤,确保药效得以充分发挥。
第一步,将中药放入专用的煎药器具中,使用煤气进行煎煮,切勿使用电器等其它方式。在放入中药后,用手轻轻按压,然后加入自来水。这里有个诀窍,加水时只需让水与手指平齐即可。在第二次煎煮时,需再加入一斤水。特别提醒,井水不适合用来煎药。
接着是第二步,部分药材需要在煎煮一定时间后加入,这类药材通常会在包装上标明。根据指示,这些后下的药只需煎煮5分钟便可。
进入第三步,一剂药需要煎煮两次。先用猛火将药物快速煮沸,然后转为文火,继续煎煮15分钟。最终煎出的药汁应在250至300毫升之间,对于小孩来说,药量约为100至150毫升。
服药的时间也有讲究。通常建议在上午9点左右和下午3点左右各服用一次。
特别提醒大家,如果在服药期间出现感冒、发烧、腹泻等不适,应及时就医处理。为确保健康和安全,请务必遵循医嘱,严格按照规定的步骤和剂量进行煎药和服药。
我们还想推荐一些相关新闻,以丰富您的阅读体验。了解更多的健康资讯和医药知识,有助于您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健康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