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迷奇闻网的小编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引人深思的话题:历史上的英雄林则徐在被发配后,究竟经历了什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一起了解吧!
回想起初中时观看的一部爱国主义教育电影,那部影片让我们记住了民族英雄林则徐的名字。他那不畏强权、顽强抵抗的爱国壮举,至今令人震撼。尤其是虎门硝烟的那一刻,更是令人拍案叫绝!
正是因为这一“虎门销烟”的壮举,林则徐得罪了。蓄谋已久的英国殖民者以此为借口,企图以坚船利炮轰开中国的大门,迫使清屈服。看似绅士文明的英吉利,在利益面前也愿意同头子们沆瀣一气,让合法化。
道光二十年至道光二十二年间,英国殖民者悍然发动了侵略战争,史称“第一次战争”。尽管我国将士奋勇抵抗,但无奈坚船利炮的威力,大清王朝最终战败。清被迫签订了历史上第一份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显然,“虎门销烟”成为了这场战争的,而林则徐作为“虎门硝烟”的第一策划人,自然成为了第一“罪”人。虽然一开始他备受道光皇帝的嘉奖,但在朝廷内部的诬陷和的挑唆下,他成了有罪之人。林则徐先是在广州被就地免职等候发落,随后被降职到浙江等待下一步处理。
在浙江期间,林则徐积极配合奕山对英作战。虽然宗室出身的奕山并非带兵打仗的料,但他却善于为自己开脱罪责。战争失败后,他谎称是英国人愿意和谈,只因痛恨林则徐才导致战争持续。道光皇帝急于求和,对奕山的一面之词只能选择姑且相信,于是革去林则徐四品顶戴,发往新疆戍边效力赎罪。
只有犯下重罪的官员才会被处以“发配边疆”的重责。面对如此巨大的挫折和心理落差,林则徐以强大的忧国忧民之情和为民族大义奉献之意,将冤屈压在心底。在古城西安告别妻儿前往新疆时,他写下了一首千古传唱的名诗《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中“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诗句令人荡气回肠。
来到新疆后,林则徐以身体力行诠释了自己拳拳爱国之心。他远离是非之地,专注于建设新疆的工作。当时清朝是一个以农业为支柱产业的农耕大国,在人口众多的背景下,中原地区的耕地已过度开发,而农业技术又没有长足进步。因此开发边疆荒漠之地成为了发展国家经济的突破口。新疆尤其是南疆成了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宝地。
将荒漠变为良田并不容易。新疆地区天然缺水、昼夜温差大等客观自然条件成为农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林则徐来到新疆后,立即投入到开发南疆的工作中。他在南疆的第一个杰作是成功地开发了伊犁周边地区。
伊犁地区的垦荒工作此前曾进行过,但因水源问题而半途而废。林则徐拥有丰富的治水经验,他决定引哈什河水作为灌溉源。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他与当地乡绅募捐筹措资金。历经四个月,终于成功引来哈什河水,成为当地农业发展的命脉之源。如今这条被当地人称为“林公渠”的人工河依然波光粼粼。
林则徐的功绩与卓越才能立即得到官方认可。伊犁将军布彦泰上书道光皇帝汇报了他的佳绩。道光皇帝也对林则徐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为了进一步开发南疆奠定良好基础林则徐丈量土地作为首要工作之一由于南疆地广人稀丈量土地往往需要远离城池一天无法往返林则徐与同僚们携带干粮帐篷在外工作条件十分艰苦尽管如此他对南疆地理测绘与土地丈量仍然做出了详细精准的汇报为接下来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的付出与努力不仅为南疆的开发奠定了基础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和精神财富。“吃亏是福”,布彦泰对林则徐的工作给予了全力支持,对于林则徐提出的富有建设性的意见,他几乎是全盘采纳,其中两点尤为关键。
关于寻找水源和修建水渠的问题。这是一项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任务,朝廷对此给予了支持。林则徐积极发动当地的维族人民,大量修建传统的储藏水源的坎儿井,这一举措有效地解决了水资源的问题,为南疆的开发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于开垦土地分配的问题。由于垦荒工作的主力军是维族人民,林则徐力排众议,主张打破民族界限,将大部分土地分配给维族人民。这一政策的实施,赢得了南疆当地人民的极大拥护,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工作热情,为南疆的开发工作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如果布彦泰在这两点上设置障碍,那么林则徐的工作将难以顺利展开。事实上,正是因为布彦泰的全力支持和林则徐的不懈努力,南疆的开发工作才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
坎儿井,这个“井穴”的古老概念,早在《史记》中便有了记载,当时称之为“井渠”。林则徐带领广大人民,通过勤恳的劳作,成功地将这片荒漠变为了肥沃的田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
林则徐在新疆的功绩得到了道光皇帝的充分肯定。即使在第一次战争后,林则徐依然被重新启用。道光皇帝驾崩后,起义愈演愈烈,形势一度十分严峻。面对这样的困境,咸丰皇帝想到了已经年迈且久病的林则徐。尽管林则徐最终因病在奔赴战场的路上离世,但他的贡献和忠诚赢得了咸丰皇帝的深深敬意和赞扬。他被誉为国家的肱骨之臣,以总督之礼进行抚恤,赐谥“文忠”,这一荣誉无疑是对他一生的肯定与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