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奇闻趣事 >

朱元璋说元朝以宽失天下,揭秘历史上

全新的解读元朝:一个“粗鄙放纵”的朝代与底层人民的困境

元朝,作为历史上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第一个朝廷,总是让人产生严苛、民族压迫深重的联想。真相或许与我们想象的不同。元朝的统治确实存在民族压迫,但其严厉程度却可能出乎我们预料。

元朝皇帝在反思前朝教训时,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元以宽失天下”。这意味着元朝的败亡并非因为过于严苛的统治,而是因为统治的粗鄙放纵,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元朝统治者以获取利益为最终目的,而非欺负底层群众或虐待被征服者。由于元朝统治者主要依赖武力得天下,灭金亡宋后,蒙古统治集团的统治能力相对较弱。尽管出现过有眼光政治家,但整体来看,蒙古人并不习惯统治如此庞大的封建农业国家。

举个例子,蒙金战争时期,蒙古近臣曾主张驱逐汉人,将农田全部转换为牧场。这种主张即使从利益角度考虑也是非常愚蠢的,因为农业的生产效率远高于畜牧业,这种方式将大大降低收入,并引发汉人的反抗。

尽管有识之士的建议使蒙古人成功建立了元王朝并打造出一个体系,但“统治粗鄙”的情况仍未得到根本转变。元朝的存在感相当弱,甚至可以称之为“无状态”。

人们对元朝的认知往往存在误区。这个近百年历史的朝代,大家对它的了解并不全面。元朝各地自行其是,皇权不下省,这使得对元朝的整体评价变得困难。

那么,元朝老百姓的生活是否因为统治宽泛而过得很好呢?答案是否定的。实际上,元朝老百姓的生活相当困苦。封建国家的统治机器虽然压迫人民,但这种压迫很有限。朝廷、乡绅地主和农民之间的利益并不完全一致。

朝廷希望的是能长治久安,以延续统治。他们需要在地主阶级和农民之间寻求平衡。地主阶级作为封建统治集团的基层,需要他们服从以稳定基层秩序;但农民的生活也不能太苦,否则他们会闹事威胁统治。

乡绅们往往希望朝廷管得越少越好,以便获取更多利益。他们有时会忽略对底下佃农的压榨会带来的危险。这就像小学生明知道写不完作业明天要挨骂,却还是选择偷懒一样,庞大的利益集团也存在这种惰性。

元朝是一个特殊的朝代,其统治方式和人民生活状况都有其独特之处。在了解历史时,我们需要以客观、全面的态度来面对。自古以来,王朝更迭,阶级纷争不断,但背后隐藏的是利益的争夺与分配。在这片繁华之下,潜藏着阶级与利益的永恒斗争。有句古话说得好,“肉食者鄙”,这句话恰恰描绘了那群掌握权力与财富的人的真实面貌。

回溯历史长河,中国的古典王朝几乎无一例外地出现了这样的情景。在王朝的初创和强盛时期,朝廷的力量足以约束既得利益集团,确保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但随着时间推移,王朝逐渐步入中期,贫民的积蓄速度远不及地主,贫富差距逐渐拉大。这往往通过土地兼并、高利贷等手段实现,而地方乡绅的力量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壮大,渗透至底层乃至中高层权力机构。

以明朝为例,王朝中后期,王公贵族、边关将领、三晋富商和东南土豪等势力的崛起,使得他们对朝廷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朝中大员几乎被他们一手掌控,底层百姓苦不堪言。而明朝初期,朱元璋对地主的打压极其严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约束逐渐减弱,导致地主阶级在底层越发肆无忌惮。

元朝则更是放任自流。朝廷对于税收的管理几乎是“只要交了税,你爱干什么干什么”的态度。这种宽松的管制让地主豪绅欢欣鼓舞,他们可以在底层任意压榨百姓,剥削百姓的利益。举个例子,朝廷往下收100两银子的税,但在色目商人、大地主和腐败官吏的层层盘剥下,最终收到的可能是1000两!而元朝朝廷对此无所谓,只要税收齐全,剩下的就任由他们自行处理。

这种失去了基本秩序调节的元朝,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饱受地主豪绅的剥削与压迫,生活困顿不堪。当底层百姓实在无法忍受时,便会揭竿而起,反抗压迫。这就是所谓的“以宽失天下”。

在元明之际,许多汉人地主和士人对元朝抱有故国之情。他们怀念的并非这个王朝本身,而是这个对他们没有约束、他们可以任意作威作福的时代。这种怀念背后隐藏的,是对权力的渴望和对利益的追求。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反映了人类的进步与倒退,也揭示了人性的贪婪与欲望。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也要认识到阶级斗争与利益争夺是历史的常态,而真正的改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与觉醒。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让每一个人都享有平等的机会与权利。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