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社部2013年度的统计数据显示,城镇职工医保个人账户累积资金已经达到惊人的3323亿元。专家预测,这个数字在2014年还将突破0亿元。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面临着一个尴尬的两难局面:一边是个人看病负担沉重,自付医疗费用不断攀升;另一边则是巨额资金在个人账户上沉睡,资金贬值严重,未能发挥应有的补偿作用,反而加剧了医疗不公平。
这个局面促使了全国各地城镇职工医保个人账户改革的启动。改革能否唤醒这些沉睡的资金,让它们成为百姓治病救命的“天使基金”呢?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个人看病负担沉重,统筹账户面临收不抵支的困境,而个人账户资金却大量沉淀。许多职工像周女士一样,从未使用过个人账户资金,这部分资金平均每个账户沉淀约1200元。
这些沉淀的资金,与政策设计有关。我国的职工医保采取“统账结合”的模式,由社会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组成。保费由职工单位和职工个人共同缴纳,大约占职工工资水平的8%。个人账户的使用范围较为有限,大部分只能用于支付门诊费用和药店购药。只有少数地区允许个人账户资金用于支付门诊大病统筹费用和住院起付线以下费用。
尽管个人账户资金大量沉淀,但社会统筹账户的情况却不容乐观。三类基本医保包括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都已经陷入了当期收不抵支的困境。一些地区的职工医保已经出现收不抵支的情况,甚至有专家透露,全国有225个统筹地区的职工医保资金出现收不抵支的现象。与此新农合的资金使用情况也不容乐观,一些统筹地区的基金已经穿底。
由于“统账结合”的医保基金内部两块资金使用上的失衡,导致医保统筹基金使用率很高的情况下,居民自付比例仍在33%以上。而与此个人医保账户上的资金却一直在沉睡,没有发挥补偿作用。这种局面让人不禁感到拧巴,改革势在必行。
个人账户的资金为何成了“看得着、吃不到的奶酪”呢?这背后涉及到资金所有权主体定位模糊的问题。这笔资金既是医疗保险费,也是个人工资的一部分。即使是企业缴纳的部分,那也是职工本人劳动力成本的一部分。由于人们对这笔资金的性质存在争议,导致个人账户资金的使用受到限制。
改革医保个人账户,实现风险共济,让沉睡的资金发挥补偿作用,是当前的迫切需求。只有让个人账户资金真正活起来,才能缓解医疗不公平的现象,让百姓病有所医。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李珍谈及对医疗保险制度的看法时,提及了个人账户的设计问题。回溯至1998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明确了个人账户的所有权及其使用规则。个人账户中的本金和利息归个人所有,并可结转使用和继承,这是清晰而明确的。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个设计引起了不少争议。
个人账户的运行机制似乎与其风险共济的初衷有所背离。在全球范围内,引入个人账户的医疗保险制度寥寥无几,仅在极少数国家的社会保险体系中存在。个人账户的理念强调个人对自身健康的责任以及就医选择权,旨在通过引入市场机制,鼓励参保人节约医保金并减少滥用。现行的个人账户资金是以保险的名义收取的,而保险是一个风险分担的机制。这意味着,个人账户如果不具备风险分担的功能,只能专款专用,无法实现共济使用,那么其缴费越多,可能造成的保费资源浪费就越严重。
尽管个人账户的绝对数额在不断增加,但由于无法在医保的统筹范围内共济使用,导致人均支付能力有限。即使参保人积累到退休,面对不断攀升的医药费用,这些积累仍然显得捉襟见肘。这种情况对低收入人群尤为不利,个人账户的设计可能限制了他们的医疗需求,加剧了医疗不公平的现象。由于个人账户挤占了统筹基金,导致统筹基金的余额不足,影响了医保待遇的提高。
个人账户还存在沉淀资金缩水、监管不力等问题。社会保险基金的贬值情况严重,年均收益率仅2.2%,低于银行的一年期存款利率。与此对个人账户的监管也相对乏力,导致出现用医保卡购物甚至套现的现象,形成了医保卡套现的利益链。
针对这些问题,专家们提出了不同的改革建议。有人认为不能简单地取消个人账户,而应针对居民个人和家庭的需求逐步进行改革。北大医学部主任助理、卫生经济学教授吴明强调医保运行模式的设计的重要性,主张将医保基金更多地用于提高参保人的补偿比,降低其医药费用经济风险。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药卫生管理学院的姚岚教授则指出,城镇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已经完成其历史使命,但改革需谨慎,不能忽视个人账户在制约医疗费用过快增长以及关系社会保险基金整体安全方面的作用。
全国各地也在个人账户管理模式的改革。一些地方尝试将其家庭化,允许参保人的直系亲属、配偶使用这笔钱去门诊、药店看病购药;有些地方则用门诊统筹来弥补个人账户共济作用小的缺陷。还有地方将个人账户资金用于购买补充商业保险或投入预防环节。
李珍教授则主张将个人账户的资金用于提高基本医保的补偿水平,以期更好地保障参保人的权益。在改革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各方利益,确保改革措施既能解决实际问题,又能保障公平和可持续性。在一个家庭中,存在职工医保与城镇居民医保并存的状况,被称之为“一家多制”。这种状况下,往往是家中的老年人和孩子缴费较少,他们所享受到的医保保障水平也相对较低。经常出现医保资金不足以应对医疗需求的情况。
对此,有专家提出独到见解。他们认为,职工医保的现收现付制度实质上是一种代际补偿机制。在这一制度下,退休职工无需缴纳医保费用,他们所享受到的医疗保障,实际上是由年轻一代的缴费来支撑的。这就好比是制度的“隐性债务”。如果将职工医保改造为家庭账户模式,并与社会保障制度相结合,将能更好地满足中国特有的家庭收入代际转移需求。
这种家庭账户模式,不仅能够解决当前医保个人账户资金浪费的问题,更能有效提高老年人和孩子的医疗保障水平。专家认为,通过将医保资金用于城市老年人和儿童的医疗保障,可以使得家庭成员间的医疗保障更为均衡。这样一来,家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享受到更为公平和充足的医疗保障。这样的改革不仅体现了社会保障的公平性,也体现了家庭责任与责任的有机结合。这种创新模式符合中国家庭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有望为中国的医疗保障体系带来新的活力和改善。相关新闻推荐待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