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奇闻趣事 >

我国不同年龄段儿童药陷紧缺窘境

儿童用药现状亟待改善:专业剂型与规格的缺失,家长需提高用药常识

在我国,儿科临床对于适用于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药物剂型和规格的需求显得尤为迫切。北京市儿童医院药学部主任王晓玲指出,儿童专用药的短缺导致儿童不得不使用成人药物,而儿童减量服用成人药的过程就像“摸着石头过河”,隐藏着许多安全隐患。

一项由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联合进行的大调查发现,我国儿童不合理用药的比例高达12%\~32%,儿童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约为成人的两倍。在广大农村地区,家长的儿童用药安全意识相对薄弱,这种情况令人担忧。

以河南省信阳市石桥村的孙先生为例,他们家庭对女儿的用药方式便反映了这一问题。当面对女儿的感冒发烧时,他们通常选择到村卫生所开药或进行简单的打针输液。对于儿童用药安全的重要性,他们虽有所意识,但对儿童专用药却鲜有了解。回忆自己的童年用药经历时,孙先生认为服用成人药片并无不妥。如今,他将这一方式原封不动地应用在了自己的女儿身上。在为女儿服用某品牌消炎药时,孙先生并不知道还有儿童专用的颗粒剂型,而是选择了分割医生开具的片剂,至于分割的精确度如何,孙先生只能凭经验判断。

这样的现象并非个例,许多家长因为儿童专用药口感不佳而更愿意给孩子服用分割后的成人药。国家食药监局的数据显示,我国现有的3500多种化学药品制剂中,专为儿童设计的药物不足60种,90%的药品没有专门的儿童剂型。对于家长而言,选择合适的儿童药物变得尤为困难。

北京市的何女士则是一个例外。她对女儿的服药问题特别上心,坚持“儿童服药,宁少勿多”的原则。她表示,在大城市,由于有专门的儿科门诊和儿童专科医院,对儿童用药有严格的规定。在为女儿服用成人药时,医生通常会根据孩子的年龄和体重给出具体的服用比例。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一些医学常识逐渐普及,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儿童的合理用药问题。

北京儿童医院药学部主任王晓玲提醒,由于缺乏针对儿童的专门药物试验,许多药物在使用时只能根据成人用量推算给孩子的剂量。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生理功能和药物反应与成人存在显著差异。历史上曾发生过多起涉及儿童用药的药害事件,警示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儿童用药问题。家长在给孩子用药时应该更加谨慎,同时呼吁相关部门和企业加大投入,研发更多适合儿童的药品剂型与规格。儿童用药现状的挑战与突破

王晓玲,一位深耕医药领域的专家,对当前儿童用药问题表达了深深的关切。她指出,市场上众多药品缺乏专为儿童设计的剂型和规格,导致孩子们在用药时不得不采用成人药物的分割。但这种方式存在剂量不准的问题,药物的稳定性会因拆分而下降,进而影响药物的吸收和利用。

在我国,儿童专用药主要集中在哪些疾病类型呢?王晓玲介绍,根据一项由北京儿童医院牵头的调查,结果显示,在15家医疗机构的儿科临床使用的1098种药品中,真正的儿童专用药仅有45种。这些专用药主要集中在营养补充剂、呼吸系统用药(如感冒退热药)、消化系统用药(如腹泻用药)以及免疫调节剂。但对于其他一些专业用药,如酏剂、猪肺磷脂注射液等,则极为稀少。

她还特别提到,儿科临床上急需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药物剂型和规格。例如,一种常用的降压药卡托普利,目前市场上只有25mg、50mg、100mg的片剂,没有适合儿童的液体剂型。对于1岁以内的孩子,用药剂量仅为几毫克,临床中只能将片剂碾碎使用,这就存在剂量不精确的问题,甚至可能带来不良后果。

除了上述问题,还有一些药物尽管临床需求量大,但由于种种原因面临短缺。如用于治疗婴儿痉挛的注射用促皮质激素。王晓玲提到,我国儿童药品短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制药企业对此类药品的生产积极性不高。与成人用药相比,儿童用药的研发投入更大,审批更复杂,还面临着成本高、耗时长、风险大等因素的挑战。

面对这些现实难题,国家卫计委联合多部门发布了《关于保障儿童用药的若干意见》。该意见鼓励开展儿童用药临床试验,加快申报审评,促进研发创制,并对儿童用药价格给予政策扶持。还优先支持儿童用药生产企业进行产品升级和生产线的技术改造。

王晓玲强调,不仅是中国,全球范围内都存在适合儿童的药物剂型和规格缺乏的问题。为此,许多国家在管理政策方面给予了儿童药物研发生产的激励。例如,美国的FDA在面对处方药缺乏儿科使用信息的情况时,发布了一系列法规和经济激励措施,鼓励制药企业研发儿童专用药物。这些措施产生了显著的效果,使美国在儿科药物专用剂型和规格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不仅仅是专家在关注这个问题,每一个家长也都在为孩子用药的安全和有效性担忧。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国能像发达国家一样在儿科药物的研发和生产上取得显著的进步和突破。让我们共同期待一个更好的未来,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