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昆明及多地野生菌中毒案例
近日,云南昆明发生了一起因食用野生菌而引发中毒的事件。一名女子将未吃完的“见手青”微波加热后食用,结果出现中毒症状,产生幻觉,持续做出无实物动作,如扯线、抓精灵等。同时伴随着头晕目眩,感知异常。医生指出,野生菌中的毒素可能在冷却后重新结合,二次加热不充分时更易引发中毒。
这并非个案,在云南宣威也有一名患者因食用野生菌中毒住院,出现幻听、胡言乱语等症状。更令人惊奇的是,当与另一名中毒者同处一室时,他们甚至产生了互动幻觉。一名扬州的云南籍女子网购“见手青”食用后,同样出现了幻觉,伴随呼吸困难等危重症状,幸运的是经过抢救已康复。
关于中毒原因,首先要提及的是毒素的作用。野生菌中的神经毒素,如某些牛肝菌类,若未被高温充分破坏,可能导致神经系统异常,引发幻视、幻听。值得注意的是,隔夜菌类的毒素容易在冷却后重新形成,如果二次加热不彻底,中毒的风险会更高。电解质紊乱也是中毒的一个原因。中毒后的剧烈呕吐、腹泻可能导致脱水及电解质失衡,从而加重幻觉症状。
临床表现上,除了常见的恶心、呕吐、腹痛等,还可能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如幻视、幻听、头晕、行走不稳、定向力障碍等。严重的情况下,可能导致呼吸衰竭、横纹肌溶解、肝肾损伤,甚至危及生命。
对于医疗处理,急救措施包括催吐、洗胃以减少毒素吸收,并补液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严重者可能需要血液透析或药物如维生素C、呋塞米来促进毒素代谢。轻症患者症状通常在3-7天内缓解,但重症患者需要长期监测器官功能。
为了预防此类事件再次发生,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在烹饪和食用野生菌时,必须避免凉拌或生食,需用高温彻底烹煮。对于隔夜菌类应充分复热。不食用不熟悉或来源不明的菌类,尤其是网购野生菌时需格外谨慎。当出现轻微中毒症状时,应立即就医,并保留菌类样本以供检测。
食用野生菌虽然有时会带来一些“戏剧性”的幻觉症状,但潜在的风险极高。我们必须严格遵循烹饪规范,避免侥幸心理,确保饮食安全。毕竟,健康才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希望广大市民在享受美食的也能注重食品安全,珍爱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