驸马,这一尊称,乃是中国古代帝王女婿的雅号,又称帝婿、主婿或国婿等。这一称号源自驸马都尉的官职名称,最初是用来掌副车之马的官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称呼逐渐演变成对帝王女婿的专属称号,而非实际官职。到了魏晋以后,帝婿通常都会被授予驸马都尉的称号,简称驸马。
在清朝的官制中,有一种特殊的职位——御前大臣。这一职位在康熙年间设立,是一种没有品秩和俸禄的职务,通常由王公大臣中的精英担任。他们扮演着皇帝身边机要秘书长和安保队长的双重角色,对皇帝决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皇帝身边,御前大臣是与皇帝最亲近的三类大臣之一,与总管大臣共同构成权力核心。有人认为,“御前大臣地位尊贵但不必强求,军机处的权力则更为重要”,但在皇帝做出重大政治决策时,御前大臣的预闻机密作用不可忽视。
当皇帝临终前指定赞襄政务的八位顾命大臣时,其中的四位御前大臣按身份尊卑排序,分别是怡亲王、郑亲王端华、额驸景寿和协办肃顺。其中,景寿这位驸马爷的来头不小。
景寿出身满洲大姓富察氏,属镶黄旗。他的父亲是一等公博图,御前大臣的身份让景家显赫一时。由于家世显赫以及景寿本人的英俊外貌,他得到了道光皇帝的六公主寿恩公主的青睐,与皇室结下了姻缘。
寿恩公主是静贵妃所出,也是恭亲王奕訢的亲姐姐。虽然寿恩公主并非皇后所出,但她的婚姻却得到了特别的重视。道光皇帝破格封她为固伦公主,景寿也因此沾光成为固伦额驸。根据定制,固伦额驸除了品级高出一级之外,还有一个特别的特权——骑马时赐用皇家定制的紫色缰绳,彰显其尊贵身份。
景寿与寿恩公主的婚姻在道光二十五年正式成婚。在成亲之前,道光皇帝先赏景寿头品顶戴,入上书房陪皇子们一起读书。与四阿哥、六阿哥奕訢年龄相仿的景寿,又有静贵妃作为共同的额娘,与奕訢的关系自然不一般。后来咸丰即位后,也重用和亲近这位姐夫,逐步提拔他成为咸丰朝的御前大臣。
关于景寿的历史记载并不多,可能他为人低调或是能力平庸。比较靠谱的猜测是,景寿知道自己的身份比较敏感,因此埋头做好本职工作,不刻意抢镜头。皇帝安排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当英法联军入侵时,景寿作为御前大臣随扈来到热河。
在古代中国帝王家族中,“驸马”一词用来尊称帝王的女婿。这一称谓源于驸马都尉的官职名称。到了魏晋以后,“帝婿”通常被授予驸马都尉的称号,简称驸马。清朝有一种特殊的官职——御前大臣。这个职位没有品秩和俸禄,通常由皇帝身边的精英担任。他们既是皇帝的机要秘书也是安保队长的重要角色。在皇帝身边的三类亲近大臣中占据重要地位。其中一位特殊的御前大臣名叫景寿的驸马爷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他出身于显赫的满洲大姓富察氏家族背景在历史的漩涡中,景寿以独特的策略游走于权力边缘
自清朝以来,景寿一直处于政治中心的焦点位置。他被卷入这场政治漩涡并非出于野心或野心勃勃的企图,而是命运的安排。他作为一名与皇室没有血缘关系的驸马,置身于夺嫡之争的狂潮中,每一站队都可能面临巨大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他需要展现的不仅是智慧,更是生存的智慧。
面对肃党与两宫太后之间的冲突,景寿选择了沉默。当杜翰顶撞太后,当肃顺激烈争辩,甚至当小皇帝因恐惧而失态时,他依然保持沉默。这种沉默并非软弱,而是他在复杂局势下的一种策略。他明白,身为国戚,言语之中必须慎重,一言可挡百祸。
当两宫太后和恭亲王发动政变,将顾命八大臣下狱治罪时,景寿的沉默得到了最好的回报。他的缄默不言,既让他避免了与肃党的直接冲突,也让两宫太后对他产生了某种程度的信任。
景寿的聪明不止于此。在四个御前大臣中,其他三位遭遇不幸,而他却得以保全性命。虽然被革除一切职务,降为低等贵族,但他并未因此绝望。他深知政治游戏的规则,并静静等待机会。
不到半年,机会来临。他被任命为镶红旗蒙古都统的职位空缺的填补者。这是他重新起用的信号。很快,他恢复了原职,成为御前大臣,并兼任正白旗和后扈大臣。他的恩典有增无减。更令人震惊的是,他率湘军攻克江宁,平定了长达十余年的叛乱,为朝廷立下了赫赫战功。
景寿的生涯如同一部精彩纷呈的政治大戏。他在政治漩涡中屹立不倒,甚至在同治四年更是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奖赏——慈禧将自己的养女嫁给了他儿子志端。这场表兄妹的联姻让人不禁猜测,是否早在辛酉政变之前,景寿就已经与两宫太后及恭亲王达成了某种秘密协议。
我们可能会认为景寿两边都不站队、低调行事是非常聪明的做法。但实际上,他的策略比我们想象的要高明得多。他不仅选择了两边都不得罪的策略,更是在微妙的政治局势中找到了平衡点。他的智慧使他在这场政治风暴中得以生存并崛起。他是一个真正的生存高手和策略家。他展示了一个人在复杂政治局势中如何巧妙生存并达到顶峰的智慧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