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奇闻趣事 >

日市民团体申请叫停安倍国葬

一、市民团体行动时间线

在关于国葬的争议中,市民团体的行动成为了关注的焦点。以下是他们的行动时间线:

在2022年7月21日,市民团体“监视权力犯罪的执行委员会”率先发起行动。他们向东京地方法院递交了临时处分申请,呼吁在内阁会议确定国葬预算时及时制止。他们的主张是,国葬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并且未经国会充分讨论就擅自使用预算是违法的。

随后,在8月9日,另一市民团体“不允许为前首相安倍举行国葬之会”也加入了诉讼。该团体的约230名成员同样向东京地方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停止国葬及相关的预算支出。他们强调,国葬违反了宪法保障的“思想与良心自由”。

紧接着,在8月12日,一个更名为“叫停安倍‘国葬’执行委员会”的团体也在行动。他们向横滨地方法院提起诉讼,指控预备费的使用缺乏紧急性,属于违法支出。

二、市民团体主要主张

市民团体在诉讼中的主要主张集中在三个方面:他们认为国葬的举行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仅凭内阁会议的决定属于越权行为;他们认为在安倍的评价存在分歧的情况下举行国葬,涉嫌违反了宪法第19条(保障思想自由);他们质疑使用国家预算及预备费的程序未经国会审议,程序违法。

三、官方回应

对于市民团体的主张,日本官方称之为“国家仪式”,并不强制国民接受对安倍的政治评价。他们引用《内阁府设置法》作为法律基础,强调通过内阁会议决定预算的合法性。

四、社会与政治争议

这场国葬争议不仅仅是一个法律问题,还引发了广泛的社会与政治争议。在野党质疑国葬的必要性,担忧其成为变相强制国民认可安倍政治遗产的工具。国际上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例如韩国的市民团体要求本国撤回吊唁代表团,并批评安倍的历史问题立场。

五、事件后续发展

截至2022年9月国葬举行前,相关的诉讼均未获得法院的支持,但争议仍在持续发酵,成为了日本国内的舆论焦点。未来,这一事件将如何发展,还需密切关注。

这场国葬争议反映了民众对于国家权力运行、宪法权利以及历史评价的关注。在面对这样的争议时,各方都需要保持理性,通过对话与沟通来寻求解决之道。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