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奇闻趣事 >

工信部谈滴滴出行APP下架

一、时代浪潮下的滴滴事件背景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滴滴出行APP成为了人们出行的必备工具。在大数据与个人信息保护的十字路口,滴滴出行APP因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于2021年7月受到了国家网信办的严厉警告并要求下架。这一事件,无疑在公众中引起了广泛关注与讨论。

二、工信部:重拳出击,筑牢APP治理防线

面对移动互联网的复杂生态,工信部迅速响应,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旨在保护用户隐私,规范APP的发展路径。

1. 制度与标准的构建与完善

工信部正着手制定《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个人信息保护的管理暂行规定》。这不仅是对现有法规的补充,更是对未来APP发展的一次明确指导。完善APP分类管理标准,加强技术检测能力,预计在2021年底前实现对180万款APP的检测覆盖。

2. 专项行动:直击用户痛点

针对用户反映强烈的投诉问题,工信部开展了“服务感知提升”行动。其中,针对弹窗骚扰问题的专项整治取得了显著成效,开屏弹窗投诉量环比下降了50%,误导跳转问题的发现率也从惊人的90%降至12%。这一转变,不仅体现了工信部的决心,更展现了其对用户需求的洞察。

3. 常态化监管与信用体系的建立

为了形成长效的监管机制,工信部建立了台账和责任清单制度。对于调用非必要权限(如通讯录、位置信息等)等违规行为进行严格查处。对于那些整改不力、无视用户权益的企业,将其纳入信用管理,确保问题不再反弹。

三、治理成效显著:成果展示

在工信部的严格监管与积极治理下,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截至2021年7月,全国APP数量从350万款降至302万款,下架了拒不整改的245款APP。更令人欣喜的是,自动化检测能力已经提升至每月15万款,这在技术上是一大跨越。值得注意的是,至2025年的公开信息中,工信部虽未就此事发布新动态,但其治理框架仍稳固地以2021年的措施为基础。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深入发展,APP与我们生活日益融合。工信部的这一系列举措,不仅保护了用户的合法权益,也为APP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期待在未来,更多的企业和开发者能够重视用户隐私,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数字生态。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