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师 >

正视心里的内在小孩!别让它被羞愧与自卑淹没

  • 心理师
  • 2023-05-31
  • www.zibizhengw.cn
  • 自闭症康复

内在小孩受到扼杀,羞愧与自卑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羞愧既是种感受,也是发生于真我或内在小孩的经验。

羞愧也是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一种动态或过程,尤其是在我们没有注意到的时候,不过,当我们察觉自身羞愧的各种方面时,有时也会再次产生羞愧。

如果一个家庭出了问题或是有不健全的状况,这些状况几乎总是和家中每个成员的羞愧和自卑有关,唯一不同之处只有每个家庭成员如何表现自身的羞愧,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会用不同的方式来适应羞愧。最重要的相似之处,是几乎每个人都以假我行动。因此我们可以说,有问题或是不健全的家庭,是以羞愧为本。

内疚

大家时常把羞愧(shame)和内疚(guilt)混为一谈。虽然这两种情绪我们都会感受到,两者之间却是有差异的。

内疚是种不安或不快的感觉,起因是做了违背或破坏个人准则、价值观的事,或者伤害到别人,甚至是违反协议或法律。因此,内疚和行为有关,是我们为了自己所做或没做的事感到惭愧。

如同大多数感觉,内疚可以是种有益的情绪,能够在我们和自己、和他人的关系中引导我们。内疚告诉我们,自己的良心在发挥作用。如果一个人违反道德或行为准则,却不曾感受到内疚或懊悔,反倒会在生活中遇到困难,而且通常具有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有用而有益的内疚,我们称之为「健康的」内疚。我们利用这种内疚,在社会上生存、解决冲突或困难、改正错误或改善关系。如果某种内疚不利于我们内心的宁静,影响到内心的正常运作(包含精神、情绪和心灵的成长),我们称之为「不健康的」内疚。在不健全的家庭或环境中长大的人,内心时常混杂着健康和不健康的内疚。不健康的内疚,往往是我们无法操控或克服的,会一直存在,有时还会逐渐演变为心理和情绪方面的失能,使我们对家庭的「责任」,胜过我们对真我的责任。另外,可能还有「幸存者内疚」,指的是当自己离开了有问题的环境、把其他人遗弃在其中,或是在其他人失败后存活下来,会使我们自觉内疚和低劣。

察觉到内疚的存在,然后设法克服,可以大大减轻内疚感。意思是,在我们体验到内疚后,要与信任、合适的人选加以讨论。最简单的解决方法是,向我们可能伤害或欺骗的人道歉,请求对方的宽恕;较复杂的解决方式,则是在团体或个别治疗中更深入探讨内疚。通常,内疚会比羞愧更容易察觉、解决。

正视心里的内在小孩!别让它被羞愧与自卑淹没

羞愧

羞愧,是我们认清自己有缺陷,发现自己有些地方不够好、不完美、差劲、虚伪、失败,这时我们会感到不自在或难受。如果与内疚相互对照,内疚是我们因为做错事而感到惭愧,羞愧则是我们觉得自己哪里不好而产生的感觉;因此,内疚似乎是可以改正或可以原谅的,羞愧却看似无法摆脱。

当我们的内在小孩或真我感到羞愧时,能够以正常的态度,向可靠、愿意支持我们的人陈述。相反地,假我会假装没有羞愧这回事,绝对不向任何人透露。

羞愧之心,人皆有之。假如我们不设法克服羞愧,试着放手,往往会使羞愧累积,让我们的负担越来越重,直到我们成为羞愧的受害者。

除了自觉有缺陷或不够好之外,羞愧会让我们相信别人能看透我们,看清我们的缺陷。羞愧令人感到无望,仿佛不论我们怎么做,都无法改正。我们因为羞愧而感到孤立、寂寞,像是唯独自己才有这种令人难受的感觉。

不仅如此,我们或许会说:「我不敢把自己的羞愧之处告诉你,因为一旦我说了,你会觉得我这个人很糟,我受不了听人家说我多么糟糕。」所以,我们不仅不让别人知道,也经常设法忘记羞愧,或假装羞愧并不存在。

我们甚至可能把羞愧伪装成其他感觉或反应,投射到别人身上。我们或许会用来掩饰羞愧,或是与羞愧结合的感觉和反应包括:

愤怒/轻视/忽视或封闭/愤恨/攻击/遗弃/暴怒/控制/失望/责怪/完美主义/强迫行为

感觉或表现出上述任何一种伪装,可以帮助我们达成假我的目的──抵抗羞愧感。然而,即使我们能够完全抵御羞愧感,别人仍然可能看穿我们,比方说在我们垂下头、颓然坐下、避免与人目光接触、为了自己有需求和权利而道歉的时候。我们甚至说不定会觉得有点厌恶、冷淡、孤僻和疏离,但是,无论我们多么彻底抵御自己的羞愧感,不让其他人识破,羞愧感却永远不会消失──除非我了解羞愧、体验羞愧,并且和可靠、愿意支持的人分享。

以下是羞愧可能采取伪装的例子。在某次团体治疗中,一位三十五岁的会计师吉姆开始叙述他与父亲的关系。他父亲住在另一州,「每次我们通电话,他总是想批评我,我不知该如何是好,只想挂电话。」小组成员询问他现在有什么感觉,但他有点难以察觉、辨别自己的感受,还回避其他成员的目光。「我只是不知道该怎么做。我在他身边总是想表现得很完美,可是我永远无法让他满意。」

小组成员再次问他现在有什么感觉。「我觉得有些害怕,有些受伤,我想我是有点生气。」身为这个团体的领导者,我问他是否感到羞愧,好像他不知怎么的就是不够好。他说:「不会。你为什么会那么想?」我指出,他强烈追求完美、回避目光接触,以及他与他父亲的关系,让我认为他感到羞愧。这时,他的眼中泛起泪光,说他得好好想想。

羞愧从何而来?

我们的羞愧,似乎源于我们如何看待成长期间听见的负面消息、主张、看法和规定。这些消息来自父母和其他拥有权威的人,例如老师。这样的消息基本上是在告诉我们,不知为何,我们就是不行,就是不令人满意,我们的感觉、需求和内在小孩是不容接受的。

一而再、再而三,我们听到像是「你真丢脸」、「你真是糟透了」、「你不够好」之类的消息。我们时常听到这些话,从我们非常仰赖、非常容易影响我们的人口中说出,所以我们相信了这些话,将其吸收并内化到生命里。

就好像这样还不够似的,一些负面规定禁止我们表达痛苦,但表达痛苦原本是正常、有疗愈作用也必要的,禁止表达会使伤害更加严重,类似的规定包括「不要去感受」、「不要哭」、「大人说话小孩别插嘴」等等。因此,我们不仅学到自己不好,也不受允许公开谈论这件事。

可是,这些负面规定在运行时的准则经常不一致,结果造成我们很难信任制定规则的人,于是感到惧怕、内疚、更加羞愧。那么,我们的父母是从哪里学来这些负面的消息和规定呢?最有可能的源头,是他们的父母和其他权威人物,这就是童年创伤一代传一代的例子(这也算是一种情绪虐待)。

以羞愧为本的家庭

在一个不健全家庭中,当每个人都以羞愧为出发点,基于羞愧与他人交流,就可以说是以羞愧为本。这种家庭里,父母亲自己在孩童时期的需求没有获得满足,通常到了成年之后,也持续同样的状况,所以他们经常利用自己的孩子,来满足自己许多未被满足的需求。

以羞愧为本的家庭经常(虽然并非一定会)保有秘密。这个秘密可能涵盖了各种「令人羞愧」的状况,诸如家庭暴力、性虐待、酒瘾等等;也可能是非常隐微的秘密,比如失业、失去升迁机会或失去关系。保守这样的秘密,会削弱家中所有成员的能力,不论他们是否知道这个秘密。这是因为,隐瞒秘密会阻碍家庭成员提出问题、表达关心和恐惧、愤怒、羞愧和内疚等感受,使家人之间无法坦率地沟通,每个家庭成员的内在小孩持续遭到扼杀,无法成长发展。

本文出自远流出版《跟心里的伤痛告别:创伤疗愈大师教你如何修复失衡的人生》一书

  该文章《正视心里的内在小孩!别让它被羞愧与自卑淹没》由网友『初释衷年』投递本站,如果您觉得该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和站长联系处理!另:该文内容未经本站核实,仅供参考,请读者自行研判!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