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认同障碍(简称GID)是心理学者和医师们使用的一种正式的诊断来形容那些经受严重性别烦躁的人们(对他们的生理性别不满的人们)。这是一种精神病学的分类,它描述了与转换性别身份和易装癖有关的问题。它是一种诊断的分类,最经常应用于有异性转化欲的人是一个由异性装扮癖相关的情况。而性别认同障碍也是最常应用在变性人的医学诊断上。
一、性别认同障碍
(一)什么是性别认同障碍
正常儿童3岁左右即可识别自己的性别,随后知道性别是跨时间稳定的,喜欢与同性幼儿一起玩,自然地遵从着内在的性角色要求,表现出行为上的性别差异,男孩通常表达出男性的行为,女孩表现为女性行为,性别的差异随年龄增长更加明显,即使在相当中性的环境下长大也如此。但有些儿童对自身性别的认识、言语行为却与自己的真实性别(生理解剖特征)相反,即在穿着和行为爱好上像异性或坚持否认自己的真实性别,被称为性别认同障碍(disorder of gender identity,又称性别认同或性识别障碍)。
(二)性别认同障碍临床表现
有性身份障碍的男孩在幼儿期就喜好穿女装、沉湎于女孩的游戏和活动,他们甚至厌恶自己的外生殖器,希望变成女孩,上学后会受到其他男孩的羞辱、嘲笑,并越来越被孤立。在青春期,女性化的举止会有所减轻,但有随访研究显示,1/3~2/3有性身份障碍的男孩在青春期中或以后表现出同性恋倾向。有性身份障碍的女孩喜欢穿男装、结交男伴,对洋娃娃没有兴趣,对体育运动和激烈争斗的游戏极为喜爱,不喜欢在游戏中伴女性角色,不愿乳房发育、来月经,甚至声称自己是男孩等。大部分在青春期会收敛对异性活动或服装的追求,仍有一部分保留男性性别的认同,逐渐显露出同性恋倾向。
在这类儿童中持续排斥本身性解剖结构的情况较少见,如: 女孩声称将要长出阴茎,立位小便,或男孩反复声称自己将发育成女人,阴茎和睾丸令人讨厌、最好没有。
(三)性别认同障碍评估与诊断
DSM-4认为儿童和青少年或成年人对于性身份识别障碍的外在表现是不尽相同的。一个儿童,如果表现为下列4项以上,则说明这个儿童具有DSM-4所规定的性身份识别障碍:(1)反复申述自己想成为另一性别,或坚持认为自己是另一性别;(2)男孩喜欢换穿女装或耀眼的女性盛装;女孩则坚持一直穿典型男性的服装;(3)在假扮游戏中强烈而坚持地偏爱另一性别的角色,或坚持幻想成为另一性别;(4)强烈地希望参加典型的另一性别的游戏及娱乐;(5)强烈偏爱另一性别的游戏伙伴。青少年或成年人的外在表现没有像儿童那样直观和外显,他们则表现为申述自己愿成为另一性别的愿望,往往发誓是另一性别,希望像另一性别那样地生活或要求他人如此对待,或深信自己具有另一性别的典型感受和反应。
这种想法或行为根深蒂固,难以说服。尽管他们因与家庭、好友的期望相冲突而苦恼,并受到嘲笑和排斥,但却不因为自己的性身份障碍而苦恼。这一障碍必须在青春期前就已经十分显著才能确诊, 典型的儿童在入学前就出现症状, 进入青春期后才出现则诊断不能成立。此障碍必须至少持续存在6个月才可诊断。如果仅仅是女孩像假小子, 男孩有女孩子气并不能算是性身份障碍。
(四)性别认同障碍的发生原因
儿童出现性身份障碍与解剖生理异常、天生的素质和教养环境有关。
1、生理性因素
主要是先天性的,任何一个与性别发育有关的生理因素(性染色体、性腺、性激素、生殖器)出了问题,都可能造成性别认同障碍,如异性的性激素水平较高,女孩睾丸激素水平高则男子气较重。??
2、先天素质
女孩天生具有男孩气质,生性好动、强壮;男孩天生具有女孩气质,性格文静、长相秀气。??
3、后天教养环境
家庭教养和生活环境对儿童的性别认同有着重要的影响,儿童通过观察学习和性角色的强化而认同自己的性身份。虽然家庭和社会对男孩和女孩的期望和要求有差异,但有些父母是出于本人的性格和偏好,从小让孩子穿着异性服装、鼓励异性活动,直到3、4岁仍然如此,或是家庭中缺乏父性角色。调查显示,男孩性身份障碍者大多数在5岁前失去父亲(父母离异、父亲长期在外等原因),因长期与母亲生活并多与女孩玩耍,则在行为举止和心理上也倾向女 孩特点。
性别角色的差异更多的是儿童通过观察学习和模仿而来的,而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抚养方式既可以扩大也可以缩小这种性别角色的差异。,在此阶段对儿童进行两性化教育,可以促使男女儿童在各种个性趋向上平衡发展。分析心理学家荣格认为,男女两种心理意向分别在人格发展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其好坏优劣不能一概而论。但如果能在童年的生活经历与教养方式上消除性别的刻板印象,将有助于个性获得充分自由的发展,形成较完美和谐的人格。
(五)性别认同障碍疾病治疗
在正常情况下,对于孩子的性别认同,家长应在孩子能分辨性别的时候及时告诉他们自己的真实性别,在性别特点的培养上顺其自然。若是由于生理和遗传方面的因素造成孩子发生性别认同障碍,则尽可能治疗和矫正,注意培养同性的特点,但常难以矫治。由于该障碍本身不会对孩子的将来有特别危害,而往往是他人的态度会造成一些不良影响,所以如果不能矫正孩子的性别认同问题,则从加强孩子心理适应能力上培养孩子的良好心态。最重要的就是对孩子进行科学合理的性教育。对孩子的性教育问题应根据年龄不同而有所区别。
婴幼儿性教育
建立健康的性心理要在早期,尤其在5岁以前。这一时期所接受的科学性教育会影响幼儿的性自认、性别自我表现、性别角色行为、动情反应以及今后性目标选择,将有利于儿童健全人格的成长和终身幸福。
对婴幼儿进行性教育要通过语言和非语言信号,潜移默化地进行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教育。最重要的是: 在婴儿出生以后,马上按其性别来养育。出生性别只具生物学意义,而按照哪种行为规范来养育,这就有确定的社会学意义了。一项关于儿童性别认同的调查显示: 儿童在5岁时性别认同可达94.23%,而家长对儿童的性别认同教育不容乐观。为减少性别认同障碍的发生,有利于儿童社会化的形成,从0岁起对幼儿进行性别认同教育非常必要。第二,对小儿要关心爱护,当小儿有吮吸手指、咬指甲等不良习惯要耐心矫正,或转移其注意力,给他看图片、做游戏等。第三,排便训练不可操之过急,不是越早越好,应该让小儿有个适应的过程。一般从18个月开始,2岁时有成效。此过程的顺利对儿童今后的性心理是很有利的。
儿童期性教育
帮助儿童确立正确的认同偶像和性爱 偶像是儿童早期性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在儿童性别意识的发展过程中,是与个体的遗传倾向有关,其后就是与个体获得的早期经验有关。使儿童处于性别认知正确、明确 的社会和情感的环境中,对其将来是否形成与生物性别相符的性别认同起着关键的作用。第一,认清性别标致: 父母可指导儿童通过衣服、头发、胡须、称呼等认识自己或他人的性别。第二,学习性别角色的规范: 性别角色的形成与性意识的发展有密切关系。父母要赞许符合儿童性别角色的行为,批评反向行为;男童给他们买模型、枪炮、车等玩具,培养坚强勇敢性格;女童则给买娃娃、花等玩具,培养文静贤淑性格;或组织角色游戏,模仿生活中的角色进行表演,以增进儿童对不同性别角色的认识与模仿。第三,正确对待儿童的性好奇与性疑问: 父母在面对儿童的性游戏、性问题时不能回避、压制、胁迫、谩骂、耻笑,应使用科学用语给幼儿以最简单的道理和幽默浅显的讲解,比如: 通过观察植物的开花、结果,了解雌雄动物的生育,体会生命的奥秘。
二、性别认同障碍与同性恋
(一)同性恋者或有性别认同障碍
每个年龄段都有同性恋,但以未婚青少年多见,且男性多于女性。而西方国家比东方国家更多见。在我国,同性恋这种行为不被社会认可甚至被社会所斥责,社会上普遍认为同性恋行为是一种变态行为,但同性恋已久存在,实际上,有同性恋行为的人比想象的要多,只是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处境,悄然行事,别人不会轻易知道罢了。
同性恋-异性恋七级比例表
曾经有一位性学教授提出了一个同性恋-异性恋七级比例表,对我们了解这种性行为的分布有一定帮助,他结合其他人的一些研究工作数据做出了如下的介绍
单一的异性恋所占比例为35%;主导异性恋,偶尔的同性恋35%;主导异性恋,几次的同性恋20%;异性恋和同性恋几乎相等2%;主导同性恋,几次的异性恋2%;主导同性恋,偶尔的异性恋2%;单一的同性恋4%。
同性恋中的男性被动型和女性主动型
同性恋的双方,肯定有一方是真正的变态,即男性被动型和女性主动型者。他们在心理方面常有较多异性特征,有些研究发现在体质上常也有异性特征,这种人被称为素质性同性恋者,可能有体质上或内分泌变异的基础。这种人由于身心素质方面有极大变态,极难矫正。另一方即男性主动型与女性被动型,则身心方面相对来说比较健康,他们参与同性恋活动只是出暂时的感情联系或由于性欲较强之故。
同性恋是否属疾病
同性恋是否属于疾病,意见不一。通常认为同性恋的人并非精神病,有些人智力超过一般水平,对艺术、音乐饶有兴趣,在政治活动和法律方面取得一定成就,但如果他们面对社会压力或他们的同性恋关系不能维持时,可能产生严重的焦虑或抑郁反应,甚至可能消极自杀,在这种情况下医学帮助可能是有用的。
(二)性别认同障碍与同性恋
性别认同障碍通常指某人心理上想成为的性别与其生理解剖状况不同。
人们在成长过程中,特别是在幼年期或青春期,有时会偶尔发生一过性的这种要求。例如幼小的男童看到同龄女孩子穿着漂亮的裙子,也要尝试穿着。学龄前的男童看到母亲使用化妆品,也要求给自己打上腮红描眉画眼。女孩子则喜欢与男孩子一起玩骑马打仗的游戏。青春期的女孩子喜欢像男孩子那样剪短发,着长裤,偏爱男子气的运动,言行举止像男孩子看齐。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逐渐对自己的性别认同,与性别相同的气质会越来越显著,早年的异性倾向逐渐消除。,异性认同到成年时仍未发生改变,可归为性别认同障碍。
性别认同障碍与同性恋既有区别也有相同之处。区别点在于前者不接受自己的生理性别,要求变性和追求异性生活方式和装扮;后者接受自己的生理性别身份,性亢奋的对象却是同性。相同点是成因有相同之处,与人在幼年时家庭对孩子的期望、养育方式有关,也与先天因素有关。
例如女孩子出生在一个看重男性的家庭中,感受到家庭对自己性别的歧视,为了获得家庭的接纳,女孩子尽力将自己像男孩子看齐,言谈举止、穿着打扮、勇于承受家庭责任、不允许自己示弱等等,是因仰慕异性而产生的心理情节。在生命的进程中,这种自强不息会让她们获得成就,在情感生活中却难以进入到常态。因为不能示弱,不能与男子气很盛的男性交流情感组合家庭,那种情景会轻易触痛早年心灵的伤痕。于是将情感交流的对象选择在同性身上,可以继续扮演承担责任者和保护者的形象,让自己爱的情感有人承接。通常这一切并没有进入到意识层面被觉察到,但在潜意识里却影响着行为的发出。
而出生在一个家庭女性众多,父亲又经常不在身边的男孩子,容易潜因默化的学习女性生活方式,接受被保护的自我角色。在与同性人的生活中缺少竞争勇气和应对的经验,因而更希望自己被更有力量的同性人保护。除了养育环境会影响性别认同外,先天因素是影响性别认同的另一个重要因素。现代医学推论,人在受孕的过程中,受到病毒、疾病、化学物质污染的侵害,造成基因的偏差,会影响到对性的感受,影响对自身的性别认同。
心因性引起的性别认同障碍或同性恋倾向,可以通过分析性治疗得到矫正,近年来也有用行为治疗矫正的案例。前提条件是求助者自愿要求进行矫正。而没有矫正愿望的人,需要学会承受住生活中的难题和心理压力,也需要其家人和社会公众的宽容对待。
性别认同障碍(文健康无忧网)
(三)性别认同障碍和同性恋有什么关系
性别认同障碍是一个由心理学家和医生所定义的精神医学用语,是指一个人在心理上无法认同自己与生俱来的性别,相信自己应该属于另一种性别。这是一种精神医学上的分类定义,通常是用来解释与变性、跨性别或异性装扮癖相关的情况。而在性别认同障碍也是最常应用在变性人的医学诊断上。
性别认同障碍最主要的症状是“性别躁郁”(gender dysphoria),是指对于自己本身的性别感到非常不舒服的情况。
在许多案例中性别认同障碍通常是在小时候就会出现,但也有在青春期或成人时才出现的可能,并且随着年纪增长而越来越强烈。由于许多文化并无法接受跨性别的行为,这种感觉往往为当事人以其家人、朋友带来许多问题。在许多案例的报告中,也有人的不适感是觉得自己的身体“出了差错”,或从一开始就不应该是如此。
象征着同性恋的彩虹旗(Rainbow Flag)同性恋是指一个人无论在性爱、心理、情感上的兴趣,主要对象均为同性别的人,这样的兴趣并未从外显行为中表露出来。那些与同性产生爱情、性欲或恋慕的人称为同性恋者
如果以上关于性别认同障碍 性别认同障碍与同性恋的解答您还不满意,您可以使用本站的搜索功能查找更多的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