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着独特的演说魅力,欧巴马当上美国第一位非洲裔总统,从此改写美国历史。他的竞选口号“Yes, We Can!”更成了当今最热门、甚至改变许多人生命的一句话。
穿着深色西装的欧巴马,站在圆形国会大厅的中心,双手扶着讲台,用他沉稳的男中音缓缓说「贝施亚,她学校的教室会漏水、墙壁上的油漆脱落,学校旁边有火车经过,每天上课因为火车的声音太吵必须中断6次。
有人告诉她,这个学校无可救药了。但隔天下课,她去了公共图书馆,用那里的电脑写信给在座的各位,她甚至必须跟校长要钱买邮票来寄这封信。贝施亚在信上写说『请帮帮我们,这里的学生未来也想和你们一样成为律师、医生、国会议员、总统,然后改变我们的州和这个世界。我们不是半途而废的人。』」欧巴马加强语气逐字的说「我们不是半途而废的人!」
镜头转到欧巴马左手边2楼包厢,身穿深蓝色削肩礼服的欧巴马夫人,微笑牵起身旁穿着浅紫色正式套装、表情羞涩的黑人小女孩,在如雷的掌声中,贝施亚起身和全体国会议员点头致谢。
是总统,也是畅销书作家
前美国总统甘迺迪之女卡洛琳甘迺迪(Caroline Kennedy)曾在《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以「和我父亲相像的总统」为题,认为欧巴马和甘迺迪一样,具有特殊的领袖魅力,让大家相信自己具有改变未来的能力。
美国《商业周刊》(BusinessWeek)比喻欧巴马是继邱吉尔、甘迺迪、马丁路德和雷根之后,最能激励群众的领袖,甚至为文分析欧巴马的沟通技巧,以满足企业主管的好奇。
欧巴马的演讲内容甚至在日本被编成英语学习教材,还有出版商集结欧巴马所有演讲的英文内容出书,上市后立刻成为畅销书排行榜第3名。澳洲有大学更特别开设新课程,教导学生欧巴马的演说技巧。这一切或许可以归功于欧巴马本身的文采,欧巴马亲笔写的两本自传,都高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纽约人》杂志(The New Yorker)评论他在写第一本《欧巴马的梦想之路——以父之名》时,心里想的是希望成为小说家,而不是政治家。
欧巴马在2004年的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演讲上,以他自己的故事和追寻美国梦的历程为主轴,原本默默无名的政坛新秀,顿时吸引全国眼光,被媒体视为政坛黑马。
在被挑战种族问题立场时,他以演讲正面回应,化解质疑者的批评,凝聚选民支持。
沟通专家分析欧巴马成为一个雄辩家,能够发表动人演说的关键包括欧巴马有磁性的男中音、适度的手势、凝视群众的技巧、善用修辞,譬如运用口号和叠句……,这些技巧,最多只能构成一篇动人演说的骨架。
欧巴马每次的演讲都能深入人心的秘诀在于,他总是能够让人感同身受,让人觉得「欧巴马在对我说话。」
欧巴马说服大家,对金融机构的天文数字纾困案不是在帮助银行家,而是帮助一般的美国人,让金融体系重新活化,大家才可以贷款买房屋,企业才能雇人去兴建,这些工人有钱了或许会去买车,慢慢的,国家的经济活力才会苏醒。
欧巴马让人感同身受的技巧,除了能够把问题具体化描述之外,更不忘时时提醒美国人,他能够理解所有的处境,只要和他同心就可以携手度过难关。
欧巴马细腻的观察和敏感的同理心来自于成长背景,他自己曾形容他的亲戚组合有如迷你联合国。欧巴马父亲是从非洲肯尼亚来美国念书的留学生,两岁的时候离他远去。母亲来自白人中产阶级家庭,是位人类学家,她后来再婚嫁给印尼到美国念书的留学生,欧巴马6岁时随着母亲到印尼住了4年,10岁回到美国由外祖父母照顾。他的成长背景和美国传统政界菁英大相迳庭,但因多元文化成长背景,让他多了一份包容,而且更加珍惜美国梦。
他看到参加伊拉克战争的退伍军人会想到自己的外祖父;看到白天上学、晚上上夜班的女学生,想到当年独自扶养他和妹妹的母亲;看到女性劳工,他一辈子在银行上班的外祖母身影则浮上心头。
就职演说上,欧巴马也不忘提醒美国人,「还只是60年前,现在可以站在这里宣誓就任总统,这个人的祖父,当年或许是连在当地餐厅工作都没有机会的。」这些有生命、有面孔的点滴,转化成他演讲的片段,总是打动听众的心。
除了让听众感同身受的能力之外,欧巴马总是选择简单明确的字句表达立场,让大家对他的领袖魅力印象深刻。
竞选期间由欧巴马竞选团队提出的“Yes, We Can!”,串起欧巴马的竞选主轴,欧巴马也总是以直接不暧昧的态度,让选民支持他的决心更坚定。
他告诉大家,过去那些首席执行官们拿了纳税人的钱,去买奢侈品或是搭天价的私人飞机逃走卸责,「这样的日子已经结束。」
他提醒大家若不及早展开经济振兴计划,美国经济将会陷入泥沼,「而我拒绝让这样的结果发生。」
在金融海啸之后,大家对于政府对金融机构纾困非常不舒服,因为这些金融机构领导人错误的决定,让所有人承担后果,欧巴马对群众喊话「我向你保证,我知道你的感受。」
.更多欧巴马的魅力演说3原则请立即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