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她是职场里的加班女王;现在,她是名满微博的「家」班女王。
一切源于八年前的一个转变。
她是吴方龄,三十八岁结婚、怀孕、生女,随先生移居上海,并担任跨国品牌的中国区客户总监。
在彼岸生活的日子,常让他们一家人苦不堪言。每天早上,她一手拎公事包、书包;一手抱着女儿小茉莉,在公车总站扯开嗓子请年轻人让座。「出门前的温良恭俭让,出了门全不能用,」她苦笑说。
这还不是最难忍受的。
后来,吴方龄的先生被调往苏州。一家人身在异乡又分隔两地,连向来稳重、成熟的先生,也因为太久没看到妻女,显得有些焦燥。从此,吴方龄和先生订了家规,「三个人在一起,才是一个家。」
先生任期一到,他们举家搬回台北,吴方龄辞掉人人称羡的工作,专心照顾家庭。
小茉莉一直吃不胖,吴方龄为让她健康长大,开始走进陌生的厨房。半年多来,她每天五点起床做早餐,以先生收集的近千本绘本为主题,搭配音乐,为女儿做了近一六○道好看又好吃的早餐。
有天,她放在脸书上的早餐图文,被亦师亦友的奥美大中华区首席首席执行官庄淑芬转发到微博,一个早上就有近九百则转发,连房产大亨潘石屹的老婆张欣,都留言要效法吴方龄,为儿子做早餐。
对吴方龄而言,卸下职场光环,走入家庭,从来都不是牺牲。
她坐在自家餐桌的一角,旁边堆着数张每晚为了做早餐,事先画好的流程表;墙上贴满先生每回出差在飞机上,亲手画给女儿的明信片。
「幸福是想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对我而言,这些改变,是再自然不过的生命节奏,」吴方龄从成就自我,到成就家庭。这个转轨,一点也不委屈。
迷宫中找幸福
分偶家庭、周末夫妻、假日父母……,这些吴方龄曾经历过的事,具体而微地诉说着台湾八百万家户,正面对的「家变」。
家,是影响一个人最早、也最深的场域。世界经济论坛(WEF)今年初的研究报告指出,「好的家庭经验,对一个人的福祉,至关重要。」
然而,随着全球化、跨国工作、科技进步等因素,人们愈来愈难从家庭里获得完整、饱满的幸福。
大陆一部热门公益广告「隔离的键盘」,拍出电脑、手机这些「人造小三」,如何毫不费力地破坏家庭关系,影片中一家五口同住,连拿杯水、讲个话,都只靠键盘沟通。
再加上经济情势竞争激烈,现代人得在工作、亲子教养与自我实现等重重关卡中做选择。幸福,犹如在迷宫中找出口。
在自我实现和家庭之间,不是非黑即白的单选题,有愈来愈多人,在当中摸索出想要的平衡,并且更用心捍卫幸福的「马奇诺防线」──家。
家庭是台湾各种幸福调查里,得分最高的选项。根据《天下》今年五月进行的台湾幸福指数调查,台湾民众满意度最高的指标,就是家庭生活。(见第五十六页)
最大网络书店博客来,二○一一年卖出的食谱、居家装潢、亲子教养和生活风格等实用书籍,比前年劲增两成。
全家人吃饭「食」在幸福
博客来文化事业部部长张静如表示,过去认为幸福等同功成名就,但现在的幸福转往内心探询,进而关注家庭与身边事物。人们渴望透过亲身参与、实践或分享来感受幸福,不是买买东西就好。
「食」是最明显的改变。
愈来愈多人回家下厨,或选择在餐桌上,好好与家人吃顿饭,从与家人的紧密链接里找到幸福。
四十岁的Miru和先生、儿子住在台中市区绿川旁的一间老公寓。踏进屋里,最先看到一张长近两公尺的餐桌,这是她和先生买木材回家一起亲手完工的,一家人常在大桌上吃饭、聊天、看书和写功课。
Miru在家工作,也是家庭主妇,每天坚持亲手煮三餐给家人吃,因为她自己就是这么长大的。
「记忆中很多温暖与满足,都来自餐桌,」Miru说,就读小学三年级的儿子,是她的好帮手,已经会煎蛋,而且很享受吃饭、从不挑食。
「亲手做菜会让你想了解很多事,例如产期、产地、种法,厨房里的知识太庞大了,」Miru说。
从「小」家到「大」家
对幸福的向往改变,也反应在「住」上。
《绊,后311日本社会关键词》一书指出,在大地震前,东京公寓有个重要的诉求点,「让居民尽量避免与邻人面对面」;地震后,不少新建公寓特意让家户门口相对,在出口处,设置不大的共通院子,让居民自然聚集、见面、聊天,等于把家扩大了。
台湾也有类似趋势。
着有《改造老房子》等多本畅销空间设计书籍,作家林黛羚观察台湾人对住家空间,愈加重视与大自然的谐调,和家人情感的链接。
例如,从前会把阳台外推,现在则宁可内缩,创造半户外空间。公共空间如餐厅、起居室的比重,从四分之一拉到一半,把原本主卧或小孩房里的电脑空间,外移到公共空间,让全家人在同处一起交互。
星火燎原工作室首席执行官向家弘的家,就能看到如此转变。
他家住民权东路三段,一个老社区公寓的一楼。二○一○年底入住时,他敲开原本密不通风的阳台,把空间后推五、六十公分,还挖了一座小鱼池,种他喜欢的台湾特有种萍蓬草与龙骨瓣莕菜。
严格说来,这不是向家弘的家,而是办公室。但他向来都喜欢用家的规格来打造办公室。
向家弘入住后,发现同栋公寓外观有些脏污,他自己动手为邻家钉栅篱、上油漆,重接锈蚀的水管。
「这也是我的家,左邻右舍漂漂亮亮,大家都开心,」向家弘说。
邻居受向家弘影响,主动用去渍油清掉贴在公寓铁门的广告,还不时找他讨论如何美化公共空间。
向家弘长年从事社区营造工作,有几次带大陆朋友参观台湾社区,他们都对台湾乡村干净整洁,年轻人愿意回乡种田,以及居民关心地方事务的能量惊叹不已。
「从台北的眼光来看,台湾的未来也许让人担心,可是许多生命力都在人民身上,这才是让台湾未来幸福的能量,」向家弘观察。
就如位在桃园新屋的永兴社区。全村五、六百位居民,耗时两年又六个月,自力守住世代保护村民生命财产的防风林,成功阻挡风力发电机进驻当地。
关键人物之一的叶斯桂,在永兴村出生,而后到中坜工作。知天命的五十岁时,叶斯桂想家了,他回到故乡,并且积极投入地方事务。
六月中暴雨袭台,桃园已宣布停班停课,叶斯桂和几位社区干部,还在为保护藻礁开会。
幸福 就在家门口等着
永兴社区居民主动成立巡守队,半夜到海边监控工厂污水排放情形;炎炎夏日劝阻开吉普车驰骋海滩的外地游客离开;还连续三年自掏腰包办行动剧场、生态巡走活动。「我们只想留片净土给后代子孙,」叶斯桂说。
也有人日子久了,便把异乡当故乡,在台湾找到难能可贵的幸福与感动。
来台七年,尚恩(Shaun Bettinson)已把台湾视为第二个家,他的第一个家在英国东北部的一个小镇。
今年四月底,尚恩发起「我爱台湾」网络活动,要在双十节前,收集「201,210」张(二○一二年十月)网友双手向天高举的照片,并写下爱台湾的原因,最后他要在一○一大楼展示。
活动起跑后,发生许多让尚恩惊讶的事。一张张照片从台湾各个角落发送出来,在澎湖双心石沪、台东乡间、台北西门町、产检室、KTV、烧烤摊、无尘室等,高雄瑞祥高中的学生,甚至自动发起全校三千多位师生,在操场双手高举,排出台湾的样子。
有回整理照片,尚恩不自觉地哭了。「里头没有一个人我认识,他们却愿意花时间拍照,把这些照片放在一起,就是台湾人的样子。」
虽然目前只收集到七千多张照片,但某种程度上,尚恩觉得这个活动已经成功了。
原住民歌手巴奈和那布在《也许有一天》里,写出对家的向往:
也许有一天,你也会想要改变, 用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价值;也许有一天,你也会想要了解, 古老的歌在哪里诞生。
也许有一天,有一天能跨出脚步,踏上遥远的,最遥远的路。
也许有一天,有一天能跟随你的脚步,踏上遥远的,回家的路。
这一天的幸福,就在家门口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