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即将读到的是一本商业小说,讲述一位刚毕业不久的企管硕士,如何参与协助一家全球大企业,进行重要的策略决议。书中的主人翁贾斯汀.坎贝尔在实务工作上力求表现,却发现书到用时方恨少,这才觉悟到自己在学校有很多该学的都没有学,最重要的是这个过程使他认识到真正的自我。
本书为什么要写成小说形式?第一个原因是有效研拟和执行策略需要用到精进的分析工具,其中有一部分本书会加以介绍和应用。分析工具必须能够因应个别公司独特的组织环境,才能充分发挥效果。而现实世界里,分析工作与组织运行的交互作用复杂,有时简直令人摸不透,而很讽刺的,要把它讲清楚最好是透过虚构的故事。
第二个原因是策略决议必然会带来变革:公司选定新策略后要改变,负责执行策略的人要改变,就连从旁辅助的人也要改变。因此当我们对策略与组织进行严谨的分析,以决定公司未来的方向时,应预见到会有变化的过程须加以管理,事先有所准备才能事半功倍。而小说比其他形式更能够查看,策略抉择在组织、管理、甚至个人改变上的意义。
第三个原因是从事策略工作,即协助企业增强判定标的顾客、目标市场、及创造价值的力量及能耐,这种工作令人废寝忘食,却也乐此不疲。笔者正是想借着这本小说,分享我们从事策略工作的酸甜苦辣,让读者体会活生生的一课,那是用其他书籍形式很难办到的。这个故事并非着眼于大事批评现代商管教育,所以书名取为《不只是件白衬衫─商学院里没学到的策略实战》,而非「商学院没教我的实战」。事实上,贾斯汀领悟到,不管他在学校里有学到和没学到什么,都得自己负责。他在故事中说:「不是教授没教,是我自己没学。」
我们两人相识超过十五年。期间我们一直想要结合杰的主要学术经历,以及翠西对学术、顾问工作及企管实务的兴趣,合写一点东西。多年来我们先后想过几个写作计划,同事和出版社也多所鼓励,但是我俩始终对这些构想不甚满意,就暂时搁下。
直到我俩在维也纳参加策略管理学会的会议时,开始讨论为什么对过去那些写作计划不满意。最后的结论是,并非那些构想不好,因为它们大多可以写成不错的书,但是至少有两个理由令我们不满。
一是我们觉得受限于商管类书籍的标准作法:只拿一个想法、概念或架构,用两百页左右的篇幅详加讨论。根据我们在现实世界的策略工作经验,从没有哪个架构威力大到可以单独应用。反而我们认为,我们带给客户的是,能够灵活运用多个相关的架构,去处理特定问题或商机。如果我们再撰写「单一架构」的书,只会助长单一架构就足以搞定策略工作的迷思。
另外我们从策略管理实务上学到,兼顾策略的分析面与组织面也很重要。分析得再透彻的策略,如果经营团队无法执行也是枉然;而分析上有瑕疵的策略,组织执行得愈成功,反而愈加速其败亡。我们想要写的是告诉读者,处于多变的组织环境里,信息不够完整,又受到种种现实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如何做策略性抉择。
我们采取融合分析及组织概念的多元架构,想要说一个有别于大部分商管书籍的故事。当我们在征询旁人对这个构想的意见时,不止一次有人反应:商管书写得好的关键,就在于要针对单一概念,传达单一消息,书名更要传达内容的精髓。当我们提出多元集成的写法时,对方会问:「那你们这本书的中心意旨是什么?读者可以带走的那把钥匙是什么?」
我们的宗旨是:策略工作要简化成术语行话,实在太复杂,也太重要了。
要讲清楚所要传达的理念,需要说故事。所以我们决定,为反映现实世界策略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最好的方式不是写一本商管书,而是写一本商管小说,藉著书中人物拟定策略的过程,呈现他们在分析上及行为上会遭遇的各种问题。透过小说的形式,使我们能够用读者易于理解的方式,介绍许多实务界盛行的策略工具,也使读者能够登堂入室,一探研拟和评估策略所涉及的组织与管理面向。我们根据对这些工具的丰富知识,以及在实际组织中加以运用的详实经验,来撰写这个故事。
愿各位读者也会喜欢。请仔细品味!…更多精采内容请见《不只是件白衬衫─商学院里没学到的策略实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