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师 >

时机问题?茉莉花革命成功的原因

  • 心理师
  • 2023-05-31
  • www.zibizhengw.cn
  • 自闭症康复
2011年在北非与西亚推翻4个独裁政权的「阿拉伯之春」运动,同样的民主力量、相近的时间点,中国的茉莉花革命为何不成功?

本文出自大块文化出版《时机问题:顶尖专家教你打开全新视野,学会在对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更多内容>>

传统智能告诉我们,试着去理解、掌握时机是白费心机的──没有人可以算准市场先机,也没有人能够有效预测未来。世界太复杂、变量太多,每次的情况在某个重要层面上都不尽相同,以致过往经验只能沦为无效参考值。此外,掌握时机看起来经常更像是在碰运气,只是刚好在对的地方、对的时间,推出对的产品或服务。

这些观察都有几分真理,但若因此认为掌握时机的技巧无法习得,那不仅太过悲观,更是完全错误。只要有了正确的工具,我们绝对能比传统智能认为的更有效善用、管理时机,而本书所写的,就是这套工具的内涵及使用方法。

茉莉花革命成功的原因

新闻当中的事件,也面临了一样的问题。我们在网络上和广播中阅听的新闻,都缺少时间特点等相关信息,因此是不完整的。一旦少了这些信息,我们便无法理解事件为什么发生,也没有办法预测未来走向。这些信息之所以被遗忘(究竟少掉多少信息,读至本书最后几章时,就能看出严重程度),并不是因为新闻版面不够,也不是编辑误判所致。问题的根源,在于影响时机的时间相关信息,压根不在撰稿记者、新闻编辑或终端读者的思考范畴内。

当我们将真实事件的各项时间特点,诸如间隔、节奏、时间顺序等列入考量后,我们不只能更有效地预测未来事件,更可预测未来事件何时发生。在此,「阿拉伯之春」(The Arab Spring)提供了「时间充实」(time rich)叙事法相当好的范例。也许各位对「阿拉伯之春」这起不久前的事件仍有印象?这起起因于突尼斯国内,一名小贩因受警方羞辱愤而自焚,于是引发一连串的示威抗议,最终导致突国总统下台的事件,当时所有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这把抗议之火,是否会延烧到埃及?答案却没有人知道。首先,为了更进一步了解当中的时机问题,我们来看看事件简史。

二○一○年秋天 埃及举行国会大选,普遍认为是不诚实的选举。

二○一○年十二月十七日 突尼斯籍小贩穆罕默德布哈吉吉(Mohamed Bouazizi)自焚;翌日,布哈吉吉家乡民众开始示威抗议。

二○一一年一月四日 突国总统至医院探视布哈吉吉,外界普遍认为太晚且诚意不足。布哈吉吉随后宣告不治,突国民众得知噩耗,加以国内失业率居高不下,民怨四起,上演暴力抗争。

二○一一年一月十四日 突国总统本阿里(Ben Ali)因抗争压力下台。

二○一一年一月二十五日 埃及国内一场酝酿长达数月、以反警方暴力为宗旨的示威活动如期展开,情况快速升温。
二○一一年二月十一日 埃及总统穆巴拉克(Mubarak)被迫下台。

为突显时机问题如何导致穆巴拉克下台,我们来调整各项时机安排。首先我们来更动顺序,假设突尼斯事件晚了五个月才发生。这样的更动会产生两个后果:第一,突尼斯事件和埃及秋季大选在时间上错开来了;当导火事件和主要事件相隔太远,一开始所凝聚的民怨容易散去。第二,这代表突尼斯事件要等到一月二十五日,埃及抗议警方暴力的活动展开之后,才会上演。也就是说,二十五日当天的抗议者将无法以突尼斯为效法对象,因为这场茉莉花革命根本尚未发生。

再来,我们不更动事发顺序,转而假设埃及国内并未有预先计划好的抗争活动。如此一来,茉莉花革命虽然仍将造成埃及国内情势紧张,民气却缺乏宣泄破口。我们知道,抗议活动要有单一时间破口,才更能集中火力,汇聚力量。这是高中物理定律:压力=力量/面积;面积愈小,压力愈大。

最后,我们试着让突尼斯事件循不同轨迹发展:假设原本快速升温、数周内直接导致本阿里下台的茉莉花革命,如今战线拉长,得耗时数月才能完成,那么革命影响力一定与原本大相迳庭。根据一般定律,较能造成立即影响的物理肇因,力量较大;人类行为也一样,巨大目标达成的时间若缩短,功效观感也会随之提升。因此,茉莉花革命之所以能做为强而有力的典范,并不纯粹是因为它达成了什么成果,更在于其达成成果的极快速度。

由此可知,只要时机安排稍有更动,穆巴拉克极可能仍然大权在握。当然这点我们无法百分之百确定,也许示威抗议还是会促使穆巴拉克下台,但可以确定的是,一旦将各种时间特点列入考量──抗议事件的时间形状、事件发展的极快速度、反警方抗议活动的日期选择,以及该日期与其他事件的相对时间位置等,的确就能更清楚了解事情状况与事发时间。因此,只要在思考过程将时间特点纳入考量、即时监控,我们便能为未来做出更好的准备,而我们对可能风险的评估,也将更准确。

培养时机管理的四大能力

我发现,每当我告诉别人我写了一本以时机为主题的书,大家总会对这本书有许多假设。因此,我在这里有必要和各位说明本书的定位。在电影《北非谍影》(Casablanca)片末,警察队长对部属说了一句有名的台词:「去把平常抓的那票人抓起来。」所谓平常抓的那票人、那些嫌疑惯犯,本书一概不谈。

本书谈的,是四大时机管理能力的培养。这四大时机问题,组织团体皆必须面对,个人在生活与事业上也无法逃脱,分别为:

1.  掌握最佳行动时机;
2.  管理时机风险;
3.  看见时机的重要性;
4.  选择合适的时间设计。

接下来,让我们逐一查看这四项能力。

掌握最佳行动时机

第一项时机管理能力,可以简单用一个问句总结:「何时?」何时推出新产品、进入新市场……何时是最佳行动时机?许多主管面临时机问题时,典型地会想到速度,以为就是要快速采取行动、打击竞争对手。当然,抢得先机的确能带来竞争优势,但这样的命题有下列前提:

当「领先者」的形象相当重要时;
当「学习与经验」相当重要,且难以模仿时;
当「顾客忠诚度」相当重要,顾客容易一试成主顾、不再考虑其他竞争者时;
当抢得先机可以掌控稀少资源,或是独占市场利基时;
当抢得先机可以及早巩固与供应商和经销商关系,取得成本优势与优惠待遇时;
当早期、具规模、无法逆转的投入,能吓阻竞争者进入同一市场时;

当采购方更换供应商会带来高转换成本时──一间公司一旦已经为了适应供应商的产品而注入相关投资,便不会轻易更换供应商;

当抢得先机就能结束游戏、成为赢家时──有时候,竞争者之间会有所共识:由于持续竞争对各方都有害,因此有任何一方胜出时,便需停止竞争。

但是有时候,等别人身先士卒,会是更好的策略。譬如说:

当你稍后可以迎头赶上时──一间公司在制造、行销、经销上可能具有特别长处,因此可以快速追上领先者的脚步。这样的公司有足够的余裕,让其他公司身先士卒,负担教育顾客的责任、承担摸索与犯错的风险,尔后再参考对方心得,快速赶上。

当市场上充满不确定性时──有时候,暂缓行动、等待市场准则浮现、静盼相关风险明朗化,是比较聪明的做法。太早行动容易培养到错误的能力、投资到不当技术,当环境改变必须调整方向时,也必须面临极高成本。

此外,如果市场上其他人还没准备好跟进,抢得先机反而会陷于劣势。我所知最戏剧化的案例,发生在苏联「大整肃」时期(the Great Purge)。某次共产党会议结束前,众人集体站立鼓掌向史达林致敬,掌声如雷,几分钟后仍不停歇。但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前进,会场的气氛也变得如履薄冰、愈来愈僵,没有人胆敢率先停止鼓掌。

台上的书记官自然不敢,因为前任书记官才刚被逮捕,而且现场也有秘密警察在座。终于,在长达十一分钟的掌声之后,台上的一位造纸工厂主任身先士卒,双手一收,自顾坐了下来。全场见状,终于松了口气,纷纷也跟着坐了下来。果不其然,当天晚上工厂主任即遭到逮捕。讯问者先是告诉他:「绝对不能第一个停止鼓掌」,接着宣布判处十年徒刑。

这则可怕的故事,却也有几分好笑,我们之所以笑得出来,部分是因为事情发生在许久以前,与我们无关。然而,故事却也突显了两个重点:首先,第一,并不代表最好;再者,「何时」做什么事,并不是个容易的问题。


  该文章《时机问题?茉莉花革命成功的原因》由网友『如若有你』投递本站,如果您觉得该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和站长联系处理!另:该文内容未经本站核实,仅供参考,请读者自行研判!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