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新闻 >

防宝宝五大急症冬日来袭

宝贝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总会遇到一些小挑战,比如第一次发热伴随出疹的情况。这时,新手父母往往会心急如焚,不知所措。其实,只要我们了解宝宝的身体语言,就能提前发现并处理好这些小状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讨如何让宝宝少生病,为宝宝的健康保驾护航。

要防“火”。这个“火”指的是宝宝容易上的内火。在换季或者炎热的夏季,宝宝最容易受到“火”的侵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宝宝的肛门、眼角、舌头、嘴角和大便等情况,来判断宝宝是否有内火。一旦发现宝宝有内火,就要及时采取措施,如食疗或中医调理等,帮助宝宝降火。要注意宝宝的饮食和生活习惯,避免让宝宝吃得过饱,尤其是热量高的食物,更要尽量少吃或不吃。

要防“蔫”。宝宝生病前会有一些征兆,如精神不振、烦躁不安等。我们要注意观察宝宝的状态,及时发现宝宝的不适。像幼儿急疹这种情况,就可以通过判断宝宝是否“蔫了”来及早发现,并及时处理。

要防“旱”。宝宝身体含水比成人多,缺水的危害更大。我们要注意给宝宝补充水分,保持宝宝充足的水分摄入。要注意宝宝的饮食健康,多给宝宝吃水果、蔬菜等富含水分的食物。

宝宝的健康,是每位父母最为关注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想分享一些老中医的经验和一位加拿大移民医生的亲身经历。这些宝贵的经验都是我从亲身经历中获得的,希望能帮助更多的父母更好地照顾他们的孩子。

我要分享的是老中医的“三字经”。牢记这些要点,眼尖加手勤,就能让孩子更健康,少生病。我遇到的一位新疆康复科女医生告诉我,经常给孩子做按摩,不仅有助于孩子健康成长,还能增强抵抗力。她教我要注意孩子身体的一些关键部位,如手指侧面、手心、脚心、膝关节两侧等,经常搓揉可以祛火、促进血液循环。从头顶正中到尾椎骨末端,是膀胱经走行之处,经常按摩能促进智力发育。

接下来,我要谈谈宝宝生病前的六大征兆。这是非常重要的知识,因为及时发现宝宝生病的迹象,就能尽早治疗,让宝宝更快恢复健康。

第一个征兆是食欲下降。健康的宝宝通常食欲很好,但如果宝宝突然食欲不佳或者拒奶,可能是生病的前兆。许多疾病都可能导致食欲不振,比如消化性溃疡、慢性肠炎等。家长要密切关注宝宝的食欲变化。

第二个征兆是睡眠问题。正常的宝宝通常入睡较快,睡得安稳。如果宝宝出现睡眠少、易醒、睡不安稳等异常现象,可能是生病的迹象。许多疾病都会影响到宝宝的睡眠质量,比如疼痛、肠胃疾病、呼吸疾病等。

第三个征兆是情绪波动大。健康的宝宝通常情绪稳定,如果宝宝的情绪出现大幅波动,可能是生病的迹象。比如发热、惊厥、身体不适等都可能导致宝宝情绪波动。

第四个征兆是面色苍白。健康的宝宝脸色红润,如果宝宝面色苍白,可能是生病的前兆。例如患上肺炎、心脏病等疾病的宝宝通常会面色苍白。

第五个征兆是呼吸不畅。健康的宝宝呼吸均匀有节奏,如果宝宝呼吸异常,可能是生病的迹象。许多疾病都可能引起呼吸不畅,比如发热、鼻子不通气等。

大便异常:宝宝健康的警钟

宝宝的大便状况是揭示宝宝健康状况的重要线索。无论是便秘还是腹泻,都可能是宝宝身体不舒适的信号。在大多数情况下,便秘的原因并非身体本身的异常,而是功能性的。这类便秘可以通过给宝宝多食用蔬菜或其他高纤维食品来解决。

对于腹泻,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大便的性质来洞察其背后的原因。例如,如果宝宝排出鲜红色的血便,可能是大便过于干硬导致的,也有可能是直肠息肉造成的。当宝宝摄入过多蛋白质时,大便可能会奇臭无比。肠炎时,大便可能呈水样或蛋花汤样。而病毒性肠炎的粪便则多为白色米汤样或蛋黄色稀水样。

对于出现腹泻的宝宝,我们需要控制其食量,让肠道得到合理的休息。母乳喂养的孩子们需要避免摄入过多的油腻食品,以免消化不良加重腹泻。每次便后都要用温水清洗宝宝的臀部,并涂抹爽身粉。

照顾病宝宝的七大误区

误区一:有沉重鼻音就是感冒了吗?在幼儿期,特别是一岁以下的宝宝,常常会听到鼻子有呼噜声,这可能是鼻腔分泌物造成的,而不是感冒。只有当医生发现鼻腔内发炎,出现红肿并引发大量分泌物时,才能确诊为鼻炎。

误区二:感冒就用抗生素。感冒可能是由病毒或细菌引起的。病毒引起的感冒是病毒性感冒,而细菌引起的则是细菌性感冒。抗生素只对细菌性感冒有效。实际上,很多感冒都属于病毒性感冒,不需要使用抗生素,只需对症治疗即可。

误区三:有痰声就要拍背排痰吗?产生痰的位置可能在呼吸系统的任何一处,多数是由感染引起。若痰的位置在喉咙以上,则不需要拍背排痰,而是需要清除鼻腔或喉咙的分泌物。若确实有痰在气管或肺部,则需要进行拍痰。

误区四:注射“丙种球蛋白”预防感冒。孩子经常感冒,父母可能会想注射“丙种球蛋白”来预防。但这种生物制剂来源于血浆提炼,存在被污染的风险,并非百分之百安全。而且它的提高免疫功能的能力有限,并不能完全预防感冒。

误区五:有咳嗽就要吃止咳药吗?咳嗽是人体的一种生理性反射,有助于排除气管内的异物。在判断是否需要吃止咳药之前,应区分有痰的咳和无痰的咳,并考虑干咳是否引起不适。

误区六:孩子3岁以后可以吃大人的药了。许多父母知道婴儿应使用专用药物,但当孩子稍大一些后,有些父母会认为对大人安全的药物对小孩子也安全,只要减少剂量就行。由于儿童生理与成人不同,对成人安全的药物对儿童未必安全,有时甚至是危险的。在使用任何药物之前,请务必咨询医生。

观念误区解析:宝宝用药的七个常见误解

在保护宝宝健康的过程中,许多父母可能陷入了一些关于宝宝用药的误区。今天,我们要揭示其中的七个常见错误观念,帮助父母们走出迷雾,为宝宝提供正确的护理。

你是否听说过这样的观点:吃化痰药需要一直吃到没有痰为止?实际上,当宝宝呼吸道感染时,有痰是身体自然反应的一部分。免疫系统会负责清除痰液的工作。化痰药并非需要一直使用到无痰为止。妈妈们应该相信宝宝的身体自然恢复能力,只需调整环境因素如水分摄取、温湿度等,宝宝自然会康复。

让我们深入了解宝宝的用药特点。新生儿皮肤薄,局部用药需谨慎,以防中毒。药物经口服后的吸收差异很大,有些药物如磺胺药可能加重新生儿黄疸,甚至造成核黄疸。磺胺药不宜用于新生儿。婴幼儿期的宝宝吞咽能力较差,口服给药时需注意避免药物误入气管。对于腹泻和便秘问题,应从改善饮食着手,而不是过早使用止泻剂或滥用泻药。对于儿童期的宝宝,用药反应与成人有所不同,必须熟悉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在冬日,还需特别警惕宝宝五大急症。新生儿硬肿症是皮肤和皮下脂肪发硬和水肿的疾病,因受冷、饥饿、感染等多种原因引发。小儿脱水则可能由使用电热毯引起。婴幼儿能量需求高,对缺水的耐受性较差,更容易出现脱水。

家庭预防方法对于防止这些急症至关重要。提高室温,尤其是达到20℃以上,是预防新生儿硬肿症的有效措施。避免滥用药物,遵循医生的建议,确保宝宝用药安全。

爱护宝宝的父母们,在宝宝用药问题上一定要谨慎。不要盲目相信传言,而是要在使用任何药物之前,先思索合理的做法,与儿科医师咨询。只有这样,才能为宝宝提供最好的呼吸道保健。小儿护理需警惕:脱水、肺炎、尿布皮炎与头盔综合征

随着季节的转换,尤其是冬春寒冷季节及气候骤变,小儿身体健康面临多重挑战。家长们需警惕婴幼儿常见的几种疾病,如脱水、肺炎、尿布皮炎及头盔综合征等。下面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这些病症的特点及应对之策。

婴幼儿在使用电热毯时,由于加热速度较快、温度较高,若使用不当会导致婴幼儿不显性脱水量增多。家长们需密切关注孩子的身体状况,及时补充水分,避免出现声音嘶哑、烦躁不安等轻度脱水现象。

接下来是小儿肺炎,这是小儿时期的常见病,尤其在婴幼儿群体中较为普遍。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但在冬春寒冷季节及气候骤变时更为多发。除咳嗽、发热外,突出的表现是呼吸急促、鼻翼扇动、鼻子周围青紫等。严重时,孩子可能出现拒奶或呛奶、呕吐和腹泻等症状。预防小儿肺炎,关键在于加强体格锻炼,提高抵抗力,预防感冒等疾病。

再来谈谈尿布皮炎,这是指尿布覆盖区域的皮肤炎症。在寒冷的天气里,由于尿布湿后不易及时察觉,加上阳光不足导致尿布晒不干,潮湿的尿布长时间摩擦皮肤,可能导致臀部、大腿内侧及生殖器部位出现红斑、丘疹或疮疹,甚至糜烂、渗液、溃疡。防治尿布皮炎,关键在于勤换尿布,保持婴儿皮肤干爽,预防感染。

最后要说的是小儿头盔综合征。带罩子的头盔虽然能挡风遮雨,适合父母骑车带孩子时作保暖帽子使用。但由于塑料头盔透气性差,挡风的有机玻璃透明度欠佳,长时间佩戴可能引起缺氧,导致面色苍白、四肢无力等症状。儿童头盔不宜久戴,家长应定时让孩子摘下头盔做深呼吸。若症状严重,应立即送医院治疗。

家长们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要细心观察孩子的身体状况,及时采取措施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病症。通过加强锻炼、注意卫生、合理饮食等方式提高孩子的抵抗力,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