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节性多动脉炎的实验室检查并没有特定的指标。常规的血液检测揭示了一种正色素性贫血的状况,同时伴随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的增加,但血小板的数量并未出现明显变化。在尿液检测中,可能会出现尿蛋白、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同时可能观察到细胞管型、颗粒管型和蜡样管型的存在。
患者的肾功能可能出现异常,表现为血清肌酐水平的升高以及肌酐清除率的下降等。这些实验室检测结果都为结节性多动脉炎的诊断提供了线索。
除了上述的血液和尿液检查,结节性多动脉炎的患者还常常表现出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增加,白蛋白水平下降,球蛋白增加,总补体和补体C3水平下降等现象。对于继发性多动脉炎的患者,更可能出现低补体血症。类风湿因子可能会呈阳性,并常伴有冷球蛋白血症。抗核抗体虽然不如类风湿因子常见,但在低滴度时常常呈阳性。
值得注意的是,约有7%至54%的结节性多动脉炎患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尽管随着乙肝疫苗的应用,与乙肝感染相关的结节性多动脉炎患者数量已显著减少,但所有结节性多动脉炎患者仍应进行乙肝抗原和抗体检查。典型的结节性多动脉炎大多在乙肝感染后的头6个月内发生。丙型肝炎感染也与结节性多动脉炎有关,特别是在冷球蛋白血症和低补体血症的患者中更为常见。
在血管造影检查中,常常可以发现肾脏、肝脏、肠系膜等内脏器官的中小动脉有微小动脉瘤的形成和节段的狭窄。虽然微小动脉瘤的形成并不是结节性多动脉炎的特征性变化,但它是一种常见现象。与之相反,抗中性粒细胞相关性血管炎(如韦格纳肉芽肿病、Churg-Strauss综合征和显微镜下多血管炎)的血管造影表现是独特的。对于其他检查无异常发现的情况,血管造影成为了一种有用的诊断工具。结节性多动脉炎的内脏血管造影特征表现为节段的狭窄和动脉瘤的形成。
对于结节性多动脉炎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血管造影结果。深入理解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有助于更准确地诊断和处理这一复杂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