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年度报告正式发布。报告显示,去年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接收到的死亡不良事件报告共计75份,严重伤害事件报告更是高达34524份,总计34599份报告,相比2012年增长了46.9%。这一数据令人震惊,也凸显了医疗器械安全问题的紧迫性。
在这份报告中,最引人关注的数据是按涉及使用人员的统计分析结果。报告显示,有70.1%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涉及的医疗器械是由专业人员操作的。还有2.2%的报告涉及非专业人员操作,而患者自己操作的医疗器械涉及的报告则占到了11.2%。另有16.5%的报告操作人身份不详。这些数据揭示了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多发性和广泛性,不仅限于医疗机构内部,还涉及到普通民众。
不良事件是指那些已经获得注册或者已经备案、质量也合格的医疗器械,在正常使用的情况下发生的任何可能导致或已经导致人体伤害的有害事件。根据这些不良事件的危害程度和发生原因,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必须迅速采取行动,采取警示、检查、修理、重新标签、修改说明书、软件升级、替换、收回、销毁等控制措施。
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了解这些数据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医疗器械的安全问题,正确使用医疗器械,避免因为不当操作而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对于生产企业来说,他们需要加强对医疗器械的质量控制,及时采取控制措施,确保产品的安全性。
以上内容来自人民网,建议广大读者深入阅读并了解相关报道,以获取更多关于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信息。我们也呼吁相关部门和企业加强合作,共同推动医疗器械安全的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