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在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孙燕发表观点,他认为目前关于中式“降焦减害”的说法缺乏充分临床研究数据的支持。孙燕,作为我国肿瘤内科治疗专业的奠基人,也是之前30位联名反对“中式”项目入围国家科技进步奖的院士之一。他介绍,自30位院士联合行动后,此事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与推动。中国工程院曾组织相关学部院士交换意见,指出尽管中式可能在化学指标上达到了“降焦”,但仍未达到真正的“减害”。对此,孙燕强调,只有通过客观的临床研究数据才能验证对人体的真正“减害”效果,否则应慎重考虑该技术是否可入选国家科技进步奖。
中国科学院院士曾益新指出,不仅是肺癌的主要致病因素,同时也是我国鼻咽癌的主要诱因。中含有超过70种的致癌物质。即便有新技术的推出,也并不能减少对健康的危害。数据显示,超过八成的肺癌死亡与吸烟有关,包括被动吸烟在内的“二手烟”同样含有大量有害成分。
针对近期研究成果参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评选一事,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发出声明表示强烈反对,认为此举不利于科学健康消费,也有悖于国家表彰科技进步的初衷。市消协指出,科技进步带来的不应仅仅是经济效益,更应促进社会发展、文明进步。对于项目参评科技奖,他们表示遗憾。尽管该项目经济效益巨大,但其对社会公众尤其是对青少年的误导作用不可忽视。市消协担心这会突破倡导社会文明进步的底线,不利于对公众消费行为的正确引导。
回顾过去,有30位院士联名反对“中式”项目入围科技奖。这些院士们指出,该项目的本质是通过技术手段提高的吸引力,从而达到促进消费的目的。在他们看来,尽管该项目经济指标亮眼,但作为企业追求利润本无可厚非,但这可能引发更多人的健康问题,损害更多人的生命质量,违背基本的社会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