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烟台红富士苹果套药袋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果树“套袋”成为热门话题。据微微健康网报道,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走访。
据了解,苹果套袋技术是从日本引进,仅仅两三年的时间。目前,使用“药袋”的国家尚未有明确的规范标准。
那么,“药袋”究竟是何物?何时被发现的?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据束怀瑞介绍,苹果套袋技术旨在防虫、防止苹果直接接触农药,并在苹果采摘前的20多天取下果袋,使苹果着色更均匀、更美观。而“药袋”则是在普通果袋基础上添加了一定的药物成分。
使用“药袋”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呢?束怀瑞表示,由于袋内湿度增大,细菌病害感染的几率相对增加,苹果可能出现黑斑。为了应对这一问题,退菌特、福美胂等杀菌剂被用于果袋中,调配合适的比例可以有效防止细菌滋生,降低对苹果的危害。
目前国家尚未批准“药袋”的生产,市面上存在一些作坊生产的“药袋”,其调配比例不稳定,效果差异较大。梁传松指出,使用“药袋”的成本高于普通果袋,一亩果园的种植成本可能增加近800元。
那么,进口的“药袋”与作坊生产的“药袋”有何区别呢?束怀瑞表示,日本在生产果袋时,在造纸环节就添加了药物以防菌,并严格限定了浓度范围,对人体无害。而我国大多数果农仍在使用普通果袋,这次“药袋”事件反映的问题是一些小作坊私下生产“药袋”,缺乏统一标准,容易出现比例失调。进口的“药袋”价格相对较高。
这一事件引发了公众对食品安全和农业生产方式的思考。苹果套袋技术和“药袋”的使用都有其特定的目的和背景。对于消费者来说,了解事实真相、提高食品安全意识至关重要。而对于农业部门和相关部门来说,加强监管、制定相关标准、引导农民合理使用技术也是刻不容缓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