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趋势的加剧,骨质疏松问题逐渐浮出水面,成为不容忽视的健康杀手。据统计,中国50岁以上患骨质疏松的人数高达六千九百四十万,且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面对这一严峻现实,预防骨质疏松和补钙成为了人们必须关注的重要课题。
在补钙的过程中,除了服用钙剂外,饮食补钙也是大众关注的热点话题。在饮食补钙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误区和需要注意的事项。近日,广东省保健协会组织了一场讲座,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主任医师黄宏兴教授针对骨质疏松的预防谈到了饮食补钙的种种误区。
关于骨头汤能否补钙的问题,虽然人们一直认为喝骨头汤可以达到补钙的目的,但黄宏兴教授指出,骨头汤中的钙含量微乎其微,远远达不到补钙的目的。而且,骨头汤中的脂肪含量较高,长时间饮用可能导致能量摄入过多,对老年人的健康有害无益。骨头汤并不能作为有效的补钙方式。
关于喝水补钙的问题,现在市面上有各种概念水,如弱碱水、有机水、富氧水等。但黄宏兴教授强调,大家应多饮用天然的水,不用刻意去购买一些有概念的“矿泉水”或饮用经过处理的“纯净水”。虽然天然水中含有天然矿物质,但矿物质的含量较少,通过喝水的方式补充钙质效果并不明显。而刻意添加矿物质的水并没有必要,因为水最主要的作用不是补钙。
关于牛奶是否能补钙的问题,牛奶是食物中的“第一补钙高手”,但有人认为西方人每天饮用牛奶的量是中国人的数倍,为何骨质疏松发病率仍然较高。对此,营养专家指出,补钙的过程中不仅要摄入钙质,更重要的是让成骨细胞吸收钙质并制作新的骨骼。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人们的饮食属于高蛋白饮食,高蛋白的摄入会阻碍钙质的吸收。而在中国,目前人们每日乳制品的摄入量远远达不到推荐量,因此通过每日摄取适量牛奶来预防骨质疏松仍然是必要的手段。
关于补钙会导致肾结石的问题,人们普遍存在担忧。但黄宏兴教授指出,认为肾结石病人要限制钙的摄入或者补钙会导致肾结石的观点是错误的。研究证明,多吃富含钙质食物的人比少吃钙质的人更不容易患肾结石。研究者认为,肾结石的发生是因为人体钙代谢紊乱所致。正常的补钙并不会导致肾结石,反而有助于预防肾结石的发生。
预防骨质疏松需要从饮食做起,但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避免误区。正确的饮食补钙方式应该是多吃富含钙质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等,同时注意摄入适量的蛋白质和维生素D等营养素,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吸收钙质。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多晒太阳、适当运动等也有助于预防骨质疏松。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体的骨骼逐渐发生变化。在这一阶段,骨钙逐渐流失,而血钙和软组织中的钙含量却逐渐上升。这种软组织中的钙过量积聚,可能会引发结石、高血压、动脉硬化等一系列健康问题。长期补钙成为我们对抗这一生理变化的有效手段。适当的补钙不仅能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还能稳定血钙水平,进而降低血钙和软组织中的钙含量,有效预防结石的发生。
在这里,我们友情提示大家:面对钙质补充,选择高钙饮食是更优的方案。食物中的钙质与钙片等其他钙剂相比,更易被人体吸收利用。当日常饮食无法满足人体所需的钙质时,应该听从医生的建议,选择合适的钙剂进行补充。盲目拒绝钙剂,可能会导致骨质疏松症及其相关健康风险的加剧。
专家们强调,对待钙质补充需持谨慎态度。在遵循科学建议的前提下,结合个人身体状况和生活习惯,制定合理的补钙方案。我们需要理解的是,补钙并非简单的摄入过程,而是关乎健康的长期投资。让我们在关注生活细节的注重身体钙质的平衡,共同守护健康的人生。
让我们明智地选择补钙方式,将健康置于首位。在享受美好生活的不忘关注骨骼健康,让补钙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这样,我们方能抵御疾病,享受健康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