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奶粉疑致女婴性早熟”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场风波不仅让申城的人们心潮澎湃,更让医院的内分泌科门诊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忙。
在这股热潮中,上海几家知名医院的内分泌科被性早熟的家长们挤得水泄不通。令人惊讶的是,2岁以下的孩子出现假性性早熟的情况屡见不鲜。每十个性早熟患儿中,就有一两个是稚嫩的2岁以下婴儿。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内分泌科主任黄晓东在门诊中发现了这一令人担忧的现象。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如今性早熟的孩子越来越多,而且年龄越来越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据他估计,上海每100个孩子中就有1个性早熟患儿,全市保守估计有3万个孩子正在经历性早熟。
这些孩子的家长们在面对孩子的性早熟情况时,无一不是忧心忡忡。昨天,在新华医院儿童内科内分泌门诊,程斌妈妈带着17个月大的女儿前来求医。她发现女儿胸部明显胀大,十分担忧。经过医生的诊断,发现女儿存在雌激素过剩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检查。
在上海市儿童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李嫔教授昨天接诊的患儿人数比平时几乎翻了一倍。据记者观察,在一小时内,李嫔接诊的患儿中有七成出现了早发育症状。更令人震惊的是,当天上午,她竟然接诊了一个只有5个月大的婴儿,居然出现了乳房发育的症状。经过诊断,发现是胎盘中的雌激素导致的。
这场风波中的孩子们,他们的成长之路被提前催熟。与20年前相比,现在的孩子们发育的年龄大大提前了。以前,家长们普遍认为孩子上了中学才会开始发育,而现在,就连小学高年级的学生都已经开始发育了。
性早熟的原因复杂多样,包括遗传因素、生活环境因素等。而近年来,食品中的激素、添加剂、过度进补、偏好流行快餐食品等都可能成为诱发孩子性早熟的元凶。面对这一问题,家长们的焦虑之情溢于言表。他们纷纷带着孩子前往医院寻求帮助,希望找到解决的方法。
这场“奶粉疑致女婴性早熟”事件让我们看到了家长们对孩子的关爱与担忧,同时也让我们思考:我们是否应该更加重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为他们创造一个更加安全、健康的环境?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关于儿童性早熟的问题,我们不得不重视。遗传基因是引发早熟的内因,但外部环境中的内分泌干扰物质如洗涤剂等,成为不可忽视的外因。在全球范围内,这些内分泌干扰物对儿童的正常发育造成了广泛影响,专家们呼吁应尽快完善环保法规,控制污染物排放。
营养过剩也是导致性早熟的诱因之一。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一些营养过剩的儿童偏爱含糖饮料、油炸食物和高热量的饮食,这种不健康的饮食结构让食品添加成分变得复杂。对此,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营养中心的冯一医师提醒家长,在保障孩子营养充足的更应关注营养结构的合理与均衡,避免过多摄入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遵循“食物金字塔”原则,增加运动量,这样才能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
李嫔主任在诊疗过程中时常提醒家长,避免给孩子食用黄鳝、甲鱼、蚕蛹、蜂蜜以及快餐食品等,因为这些可能诱发性早熟。性早熟会导致孩子身体发生一系列变化,若孩子尚未准备好面对这些变化,会对心理产生影响,可能导致自卑、孤僻等。但据专家介绍,八成婴儿的乳房早发育是无需治疗也能痊愈的,但个别情况可能转化为真性性早熟。排除病理性原因,如体内肿瘤,大部分患儿并不需要进行特殊治疗,其症状会良性转变并逐渐恢复正常。但如果发现孩子的第二性征进行性发展,如乳房不断增大等,应立即带孩子前往专科医院检查诊断。
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食物也可能导致性早熟。如当前市场上销售的肉类食品,很多含有各种添加剂,这些可能导致鸡、鸭、鹅等“早熟”。而那些出现性早熟的儿童往往喜欢吃含有激素的食品,如鸡、海鲜等。被催熟的水果和快餐食品也是潜在的风险因素。这些水果虽然外表鲜艳、个头巨大,但可能已被施加催熟剂或防腐剂。而快餐食品中的高热量会在儿童体内转化为多余脂肪,引发内分泌紊乱。
[晨报提醒]家长们在日常生活中要留意孩子的饮食健康,尽量避免食用可能含有添加剂、催熟剂的食品。也要关注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就医检查。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深入解读儿童性早熟现象:成因、误区与对策
许多孩子出现“性早熟”现象,这一现象引发了家长和社会的广泛关注。蜂皇浆等保健品的过量摄入,可能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锌作为一种生理上的性激动剂,盲目服用极易造成孩子性发育提前。除此之外,牛初乳、人参等补品也可能引发儿童性早熟。许多家长不明就里,将燕窝、虫草等补品给孩子大量食用,这也可能成为导致性早熟的隐形推手。
在家长的认识误区中,有一种观点认为小男孩性早熟没有关系。实际上,男孩性早熟常常容易被忽视。黄晓东医生提醒家长,应时刻关注孩子的身体变化,及时灌输相关生理知识。男孩性早熟的征兆非常“隐蔽”,早期的表现可能仅仅是阴囊和睾丸的增大,随后出现阴毛、储精囊和前列腺的发育。这些部位较为私隐,不易被家长发现,往往等到孩子长胡子、有喉节、长青春痘时,才被发现已经到了中后期。
当家长发现孩子过早出现第二性征时,不能单纯认为是因为营养过剩或误服药物。虽然部分孩子可能因为摄入过多营养或误服药物导致性早熟,但也有其他原因,如颅内肿瘤等。家长在孩子出现性早熟征兆时,应立即带孩子前往专科医院进行检查,确定原因后对症治疗。
医生提醒家长,除了注意孩子的饮食和避免误服药物外,还应将药品存放在儿童不易触及的地方。家长应该平衡孩子的饮食,避免过量补充营养。对于进口奶粉,虽然其生产环节添加激素的可能性不大,但也不能保证没有激素污染。家长应购买正规渠道的奶粉,并关注相关的质量报告。
儿童性早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家长、医生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来解决。家长应关注孩子的身体变化,及时发现异常并寻求医生的帮助。医生应提供专业的诊断和治疗建议,帮助家长和孩子度过这个阶段的困扰。社会也应加强对儿童性早熟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认知度和理解度。在奶牛养殖领域,王丁棉向记者介绍了国际上的两种主要养殖模式。美国采用圈养模式,根据相关法规,养殖过程中在一定情况下可以使用激素。而欧盟则选择放养模式,严格禁止使用激素。在我国,奶牛的养殖模式同样采取美式,也会使用到激素。王丁棉强调:“这些激素的残留时间很长,甚至超过抗生素的残留时间,可能残留在牛奶和奶粉中,包括进口的原料也有可能含有激素。”
几年前,就有声音指出有孩子因为食用奶粉出现性早熟的情况。王丁棉回忆说,当时有一些五六岁的孩子出现性早熟症状,家长们纷纷怀疑可能是长期食用奶粉导致的。这个问题最终并未得到明确的解答。如今,王丁棉认为当务之急是对牛奶和奶粉进行全面检测,以避免激素污染带来的潜在风险。
本市一位兽医卫生专家对此也表达了关注。他解释说,牛奶中本身就含有微量的性激素,但这并不足以导致性早熟。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在养殖过程中,只有在动物发情、繁殖期雌激素水平不足时才会使用激素,而在牛的泌乳期则严禁使用雌激素。目前的关键在于要准确了解牛奶中原本含有的激素量,并确定何为超出正常范围的“多少”。
这个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不少家长担心孩子的健康,呼吁相关部门加强牛奶和奶粉的检测,确保不含有过量的激素。专家也建议消费者在选择奶粉时,要选择有信誉的品牌,并留意产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信息,以确保购买到安全、健康的奶粉。和相关机构也应加大监管力度,制定更加严格的检测标准,以保障公众的健康安全。这是一个关乎亿万家庭的重要议题,值得我们持续关注并共同努力解决。(晨报记者 陈里予 陈抒怡 实习生 王一 赵蒙旸 翟珺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