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儿童心理卫生中心的专业医师们
在我国儿童精神卫生领域的与广度时,我们不得不关注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儿童心理卫生中心的专家们。他们是我国儿童精神卫生事业的瑰宝,面对挑战,始终坚守在前线。
我国儿童精神科医师队伍极度短缺,这一现状令人堪忧。自上世纪50年代起步以来,尽管领域发展步伐不断加速,专业医生数量有所增长,但至今,估计全国儿童精神科医师的数量仍不超过五百人。这一数字与全国庞大的儿童和青少年基数相比,显得尤为薄弱。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儿童心理卫生中心作为这一领域的重要阵地,承载着全国乃至全球的关注。近期,中新网健康频道深入走访,与中心主任刘靖、副院长郭延庆、儿童病房主任李荔等专家进行深入对话,揭示当下我国儿童精神卫生领域的瓶颈与挑战。
这些专家指出,尽管大中城市如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已有儿童精神科的设置,但众多中小城市仍缺乏相关服务。专业人才的紧缺已成为制约学科发展的首要问题。现有的儿童精神科医生长期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而公众对儿童心理健康意识的提高与日益增大的服务需求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不少患者反映“挂号难、看病难”,而医生们则经常工作到深夜以满足患者的需求。
尽管如此,全国范围内服务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队伍近年来在不断扩大。除了专业的儿童精神科医生外,儿童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发育儿科医师、学校心理卫生老师等也在儿童心理卫生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郭延庆副院长表示,让这些人员具备对儿童精神障碍的识别与简单处理能力,是缓解人才短缺的一种有效方式。但要真正满足需求,还需要构建一个多层次、有梯队的服务体系。
过去那些年,患有精神、心理疾病的儿童和家长往往因为“病耻感”而回避就医。但现在,随着及社会各界对精神卫生领域科普教育的加强,这种情况已有所改观。
正在实施中的《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1-2020)》明确指出要加强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与干预,降低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中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中也有关于儿童心理健康的规定,如提供多种形式的儿童心理健康咨询及不良心理矫正服务等。
我国儿童精神卫生领域虽然面临诸多挑战,但专家们的努力、社会各界的关注以及政策的支持都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未来,我们期待一个更为完善的儿童精神卫生保健系统,为孩子们的健康保驾护航。儿童精神卫生法的实施:一年来的洞察与未来展望
自精神卫生法实施一周年以来,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在这一年中,政策的出台与实施给儿童的精神卫生事业带来了诸多积极的变化。
全国各级学校纷纷响应号召,深入实施儿童精神卫生教育。心理健康老师或辅助人员的配备,确保了孩子们在学习之余,也能接受到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学前教育机构更是结合幼儿的特点,开展了一系列富有创意的心理卫生教育活动,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刘靖主任对此表示高度赞赏,并指出这些规划和条例的实施,充分展现了对儿童精神健康的高度重视。随着的大力倡导及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们对精神、心理疾病的认知正在发生深刻转变。精神、心理疾病与躯体疾病一样,都需要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治疗,这无疑有助于消除患者和家属的病耻感。
儿童精神卫生保健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国家层面的宏观干预,还离不开医疗机构、教育机构以及广大监护人的共同努力。这些与孩子日常接触最多的人员,他们的态度、重视程度以及识别疾病的能力,都会对孩子的精神健康状况产生深远影响。虽然一个理想的儿童精神卫生保健系统还在构建中,但、学校以及临床医师的积极努力,无疑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打下了坚实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儿童精神科面临的医患关系挑战也不容忽视。郭延庆副院长指出,儿童精神科医生除了关注孩子的症状,还要深入了解症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在这个过程中,医生的细心和耐心都至关重要。
部分患者在就诊前已尝试过多次心理治疗但效果不佳,因此对心理医生产生不信任和反感。对此,郭延庆副院长强调,医生应接纳患者的怀疑和不信任,并通过良好的沟通逐步建立互信。在诊室中还原家庭问题,让家庭在轻松、信任的氛围中解决问题,是医生的重要职责。
谈及儿童精神领域的医患关系时,不得不提到的是与家属的沟通。刘靖主任认为,良好的沟通是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基础。医生应站在孩子和家长的角度,体会他们的情感、想法和需求,充分理解和接纳他们,并尽最大努力满足他们表达或未表达出来的愿望和需求。
儿童精神卫生法的实施带来了诸多积极变化,但仍需全社会共同努力,为孩子们构建一个更加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