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指南 >

清初的天敌:天花在当时有多恐怖?

我是风趣网的小编,今天带大家走进满清的历史长河,一起探寻那段天花肆虐的京城往事。

在满清六年(1649年)的正月,北京城刚刚被满清政权统治不久,一场突如其来的天花疫情就在京城里爆发,紫禁城内外人心惶惶。摄政王果断下令,所有未出过痘的北京户籍居民以及外来人员,都必须按照朝廷的避痘制度,迁移到二十里之外的地方。

一时间,皇城内外一片混乱,无论是皇族大臣还是普通老百姓,都纷纷寻找安全之地躲避疫情。就连顺治帝也早早地跑到城外的南苑避痘。尽管采取了严密的防范措施,天花病毒仍然防不胜防。农历三月十八,顺治帝的亲叔叔在经历数十天的痛苦挣扎后,仍然不幸离世。

这位杰出的将领,被后来的帝王赞誉为“开国诸王战功之最”,死时年仅三十六岁,正值壮年。他拥有最好的医疗条件,却仍然无法逃脱天花病毒的魔爪。天花病毒在当时是如此可怕,以至于那些身经百战的将领都“谈痘色变”。

其实,在多铎死前的三四十年前,关外的祖先们并不知道天花为何物。那些生活在东北地区的满族人原本就没有得过这种病。由于东北地区的特殊环境,天花病毒很难存活和传播。直到末年,中原地区还流传着“北虏(包括蒙古和满族在内的少数民族)不出痘”的说法。

天花这个病毒最早是在北非传播,大约公元前250年,天花病毒辗转传入我国。历经一千多年的天花肆虐,中原的汉人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应对经验,但仍有高达百分之三四十的死亡率。明朝末年,关内大批农民移居辽东,带来了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和传染性极强的天花病毒。刚刚接触天花病毒的满族人对这种病毒完全没有抵抗力,染病死亡率常常达到惊人的程度,可谓是“灭顶之灾”。

为了预防天花,满族人制定了一套严格的“避痘制度”,一是逃避疫情严重的地方,二是隔离患者。满清入关前,为了避免感染天花,总是尽可能的挑选已经出过痘的贝勒来统兵,并且尽量避免在天花疫情容易爆发的四月至八月间出兵。

满清入关后,第一位顺治帝千方百计地预防天花,却还是未能幸免。顺治十八年(1661年),年轻的顺治帝因天花病逝。一位皇帝因天花而病逝,而另一位皇子却因出过痘而幸运即位。顺治帝在临终前选择继承者时,原本倾向于次子福全,但最终决定立皇三子为储君的理由是皇三子已经出过痘。这位未来的康熙皇帝在两岁的时候就出过痘,虽然脸上留下了麻点,却因此获得了终身免疫力。这也是他最终能够继承皇位的一个重要因素。

康熙帝在位期间,清楚地认识到天花对统治的威胁。他设立了专门的痘诊室和查痘章京负责防痘事宜。还兴建了承德避暑山庄作为皇族幼子的庇护地。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藩叛乱爆发时正值皇太子出痘之际康熙帝急召民间名医傅为格为太子治疗成功治愈太子后傅为格因功被提升为武昌道台傅为格掌握了种痘技术成为防治天花历史上的关键人物种痘法源于民间有旱苗法和水苗法两种形式能有效对抗天花病毒在当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如今我们回望历史这段天花疫情的经历不仅是满清时期的一场危机更是人类与疾病抗争的一段重要历程。希望我们的故事能让你更深入地了解这段历史并引发你对人类与疾病抗争的思考。在古代中国,为了预防天花这种可怕的传染病,人们采取了一种独特的种痘法。这种方法包含了旱苗法和水苗法两种形式。旱苗法是将天花患者的痘痂加工成细末,并混合冰片和樟脑,然后吹入种痘者的鼻腔。水苗法则将患者的痘痂稀释在人奶或水中,再植入种痘者的鼻孔。这两种方法旨在让种痘者轻微感染天花病毒,激发其产生免疫力,从而对抗天花病毒。

虽然这种种痘法的成功率并非百分之百,甚至存在一定的风险,可能导致病人死亡。康熙皇帝对这种方法表现出了极大的信心和决心。他命令傅为格在皇子们中进行种痘试验,并将这一预防制度确定为满清皇室的常规做法。

由于种痘法的广泛应用,自康熙二十年(1681年)以后出生的20位皇子中,有17位得以健康成长。这一显著的成果证明了种痘法的有效性。此前的15位皇子中,仅有7位长大成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随着种痘法在宫中的成功实践,康熙皇帝积极将其推广到宫廷之外,覆盖八旗、汉满百姓,甚至扩展至漠北、漠南等北方大草原。这一举措极大地减少了天花的传播,宫中很少再出现关于天花的消息,满族人四处躲避天花的景象也一去不复返。

由于康熙皇帝成功“战痘”,他的心境得以专注,相继平定三藩、、抗击沙俄、消灭噶尔丹,稳固了清朝在中原的统治。他的努力开创了清朝的鼎盛时代,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值得一提的是,康熙皇帝的种痘法推广不仅仅是为了他的皇室子孙,更是为了广大民众的健康福祉。他的这一举措无疑展现了一位伟大君主的担当和智慧,为后世树立了榜样。这段历史不仅揭示了古代中国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努力,也展现了康熙皇帝为国家和民族做出的卓越贡献。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