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被誉为“五鬼”之首的王钦若,究竟是怎样的人呢?接下来,让我们跟随风趣网的脚步,一起探寻这位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
评价王钦若的人曾称其“久在,观其所为,真奸邪也。”他被视为与林特、陈彭年、刘承珪齐名的“五鬼”之一,以奸邪险伪著称。
王钦若善于诡辩,擅长迎合帝意。他通过抢名臣毋宾古的功劳,获得了真宗的器重,从而一举跨入朝廷的核心机构。他的行为品行不端,曾多次挑拨离间、嫁祸于人,导致许多朝中大臣被罢官或流放致死。
尽管他的丑事、恶事被人揭露举报,但他依然能够官复原职,甚至在被真宗去世后仍能得到宋仁宗的器重。这引发了我们对这一历史现象的深入探究。
王钦若之所以能够成功抢名臣毋宾古之功,一方面是因为他善于利用工作之便,将同事的合理化建议据为己有,并以此邀功晋级。这种行为不仅不厚道,而且显示出他的投机取巧。一个人的这一品行一旦养成,这样的投机取巧的事情就不可能只有一件。他在修纂《册府元龟》一书时,也是将自己的名字列在首位向皇帝谢恩,如果出了差错则推卸责任,表现出极度的自私和不负责任。
王钦若之所以能够在朝廷中立足,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善于揣摩皇帝的心思。他通过“天书祥瑞”的邪说迷惑真宗皇帝,为自己罢相后重新赢回了政治和经济资本。真宗皇帝只要是对他的统治有利,能够顺应帝意、巩固皇权,他才不管这个建议是谁呈报上来的,是通过什么渠道呈报上来的。这也揭示了封建帝王的一种普遍心理:只要对自己有利,即使是奸邪小人也能得到重用。
王钦若还擅长挑拨离间和嫁祸于人。在澶州战役之前,他因与寇准等人的政见不合而被视为逃跑派。他却想尽一切办法,使用一切手段来陷害无辜。他的狡诈和阴险使得他能够嫁祸于人,甚至排挤正直的大臣,导致朝廷风气败坏。
王钦若是一位奸邪小人,他的成功一方面是因为他善于揣摩皇帝的心思、迎合并满足皇帝的愿望,另一方面是因为他善于挑拨离间、嫁祸于人、推卸责任等卑鄙手段。他的行为最终导致了朝廷风气的败坏,加速了北宋的衰落。北宋王朝正是因为身边围绕着一群诸如王钦若等奸邪小人,才导致了其统治后期的种种弊端和混乱。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吸取教训,警惕类似的行为和现象。北宋的历史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一个国家的兴衰与君主的选择和用人之道息息相关。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物间的纠葛令人扼腕叹息。王钦若与寇准之间的争斗,便是其中的一段。
王钦若,一个心计深沉的人物,眼见自己的声望日渐被寇准所压,心生妒意。他眼见寇准在朝中威望日高,新仇旧恨便涌上心头,决心要找个机会报复。在一次朝会上,寇准先行退下,真宗皇帝目送其离去。这一幕落在王钦若眼中,他便趁机进言。提及寇准的功绩,真宗皇帝确实赞誉有加。当王钦若提及澶渊之役,真宗皇帝的不安被触动。他巧妙地使用了春秋的典故,澶渊之役被视为城下之盟,暗示其耻辱性。他又以作比,将寇准比作孤注一掷的赌徒,暗指其风险极大。这番话击中了真宗皇帝心中的隐痛,导致真宗开始对寇准产生不满,从而开始疏远他。
一旦皇家的信任产生裂痕,高官的命运便岌岌可危。寇准,那位曾在退辽之战中功勋卓著的英雄,一年后便被罢免了丞相之职,被外放至陕州。王钦若依仗真宗的器重,连对寇准都敢造谣中伤,更别提对其他人的陷害了。
王钦若不仅善于迎合皇帝的意愿,还鼓动听信封禅之说,以此为自己谋取政治资本。在澶州和议之后,真宗皇帝因“城下之盟”的言论而心情沮丧。为了宽慰和取悦皇帝,王钦若提出了泰山封禅的建议。他制造了代表祥瑞的“天书”,更是离谱至极。虽然真宗最初对此有所疑虑,但王钦若巧妙地利用了一位博学儒者的支持,使真宗消除了疑虑。最终,真宗得以封禅泰山,祭祀汾阴,天下争言符瑞。这一行为背后是巨大的财政负担和对朝廷的负面影响。王钦若因此获得了巨大的政治资本,晚年更是后悔身陷其中。
古代帝王的用人底线在于巩固皇权和皇威。寇准的功勋虽大,但最终抵不过一句离间谣言的影响。王钦若善于揣摩皇帝的心意,曲意迎合,虽然本性奸邪,却得到了真宗的器重和恩宠。甚至到仁宗即位后,垂帘听政的刘皇后仍然依赖王钦若来实施她的权力欲望。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不禁要问:为何朝中无人能够阻止这种荒诞行为?其实,在宋真宗初期,有“圣相”主政时,王钦若等奸邪小人都屏息不语。但在李沆去世后,主政的王旦虽然知道王钦若的奸邪行为并曾试图阻止其任相十年之久但最终未能避免与其同流合污。这种荒诞行为不仅对真宗朝的财政产生了重大影响更对朝廷的声誉造成了严重损害让人不禁为之一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