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黄龙汤”的故事流传在古老的医学书籍中。而如今,人们再次与之相遇,只是这一次,它的名字悄然变化为“粪菌移植”。这并非简单地移种植粪便,而是取其精华——那些隐藏在粪便中的上千种细菌。
张发明,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肠病中心的领军人物,对于这一医学奇迹有着深深的热情。他强调:“我们移植的是细菌,不是粪便。”回溯至1700年前,我国第一本急症医学书籍《肘后备急方》中,便记载了这古老的疗法——“饮粪汁一升,即活”。那时的中医并未意识到是其中的细菌发挥了神奇的治疗效果。如今,这一古老的疗法被赋予了新的生命。
粪菌移植技术的核心在于将健康人提供的粪便中的上千种细菌移植给患者。这些被称为“生命力卓越”的细菌具有重建患者体内不良环境的能力。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代明更准确地描述了这一过程为肠道微生态的重新“整合”。
近年来,粪菌移植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去年,加拿大科学家将粪菌装入胶囊,成功治疗了艰难梭状芽孢杆菌感染,这一成果被《时代》杂志评为2013年十大医学突破之一。技术的进展也伴随着挑战。如何获取高质量的粪菌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张发明医生一直在努力改进这一过程,希望为医生摆脱“搅粪者”的角色。
从粪便中分离出高质量的粪菌对医务人员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心理挑战。目前,国外的过程往往是向新鲜粪便中加入生理盐水,经过搅拌处理,再用纱布或咖啡机滤网进行初步过滤后直接移植。张发明认为这一过程既不人性化,也缺乏质量控制。他一直在寻找更好的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医学与工程学的结合带来了希望。留美的医学工程学博士王慧泉与张发明一拍即合,共同构建了全球第一台智能化粪菌处理系统的蓝图。
一次捐赠,可以为治疗三四个患者带来生命的曙光。张发明的设想不仅着眼于即时治疗,还将剩余的粪菌储存在深低温冷藏室中,筹建标准化粪菌库,以备不时之需。这一创新思路展现了治疗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治病的过程中,每一滴样本都显得尤为珍贵。为了获取实验所需的粪菌样本,研究者们可谓绞尽脑汁,烂苹果、中药、沙子、土等物品都被拿来当做模拟替代品。更令人惊叹的是,天津大学的一名副教授赵友全甚至借邻居家小狗的粪便进行研究。他和他的团队对待每一个粪菌样本都如同珍宝一般,小心翼翼地放入实验室设备中,唯恐耽搁过久影响其测试效果。
为了成功分离出全部的粪菌,需要细致的搅拌和过滤。中国的医生们通常借助豆浆机、榨汁机来完成这一过程。王慧泉博士觉得这样的工具过于简陋,于是他和导师赵友全一起努力改进。尽管在实验中遭遇管道爆炸等挫折,但他们并未放弃。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努力,他们成功研发出第一台粪菌智能化分离系统。这一系统大大缩短了分离过程,使原本需要手动操作两个小时的工作,现在只需十几分钟就能完成。
王慧泉对于这一技术的未来充满信心。他认为,虽然并非所有医务人员都能像张发明一样亲自参与搅拌粪便的工作,但利用粪便治病这一方向是医学的未来趋势。在张发明的引领下,医学团队与工程技术团队紧密合作,共同推进了这一领域的发展。
樊代明院士在最近的肠病与粪菌移植学术会议上指出:“利用人的粪便来治病,将是未来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事实上,张发明医生已经完成国内首例粪菌移植手术,并帮助一名克罗恩病患者解除了病痛。他的团队建立的标准化粪菌库已经接收来自全国各地的难治性肠病转诊患者,并成功移植了高度纯化的菌群给160多名患者,帮助他们恢复健康。
尽管粪菌移植在澳大利亚、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已有数千例治愈患者,并且得到了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认可,但这一技术的机理尚未完全明确。张发明医生也承认,目前的技术还无法细分特定的细菌,他对细菌的认识也还停留在初级阶段。他坚信菌群移植是抗生素治疗无效后的最后防线,对于严重肠道菌群失调和慢性难治性肠病来说,这是最佳的治疗方案。
目前,张发明和他的团队还在哪些病人适合进行粪菌移植。他坦承一切还在摸索中,并呼吁出台严格的管控政策以防止技术滥用。在中国内地,近两年已经有10多家医院开展了粪菌移植,估计近30家医院正在计划开展这一技术。经过粪菌治疗的病人中,虽然有一些副作用反应,如拉肚子、放屁多,但尚未出现不良事件。张发明经常劝告新发病的肠病患者优先考虑传统方案,只选择病情严重的患者进行粪菌移植。他强调作为一个新技术,希望主要用于挽救常规方案失败的病人。随着研究的深入,未来或许可以将标准放宽。介绍粪便移植:肠道微生态的神奇“整合者”
在生命奥秘的广阔领域中,人类肠道内那一千亿个细菌堪称奇妙的微观宇宙。正是这些微生物群落中的一千多种细菌,在健康人的肠道内共同演绎着一场和谐的生态舞蹈。它们不仅默默守护着我们的健康,还蕴藏着强大的再生医学潜力——肠道粪便移植,一项让肠道微生态得以重新“整合”的神奇技术。
这项技术是如何提取的呢?这并非易事,它需要跨越时空的桥梁和科技的进步。早在半个世纪前,人们就开始尝试手动操作过滤粪便以获取关键成分。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已逐渐攻克技术难关。加拿大研究者的一项重大突破是开发出粪菌胶囊,这一创新工具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紧接着,中国的研究团队不甘落后,研发出智能化机器,大大提高了提取效率与精确度。
但这项技术并非任何人的粪便都能实施。捐献者的选择标准极为严格,必须满足一系列条件,包括至少近三到六个月内未使用抗生素等十几项要求。这不仅保证了接受者的安全,也确保了捐献者的健康与贡献价值。这些微生物宝藏来自于健康的个体,经过严格筛选和加工后,它们将可能成为治疗疾病的强大武器。
那么,这项技术究竟能治疗哪些疾病呢?在国内,粪便移植主要用于治疗炎症性肠病、便秘等胃肠道疾病。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成熟,这一领域的应用前景将越来越广阔。从某种角度看,这项技术与器官移植类似,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医学潜力。尽管面临着和实际操作上的挑战,但它仍然代表着一种突破性的医学进步。这项技术的发展可能会为许多胃肠道疾病患者带来福音,让他们重获健康与希望。未来究竟会如何发展?让我们拭目以待这一领域的持续进步与创新。